7月19日,一场备受瞩目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对外详细介绍了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发展态势。发布会上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国际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持续推进,全球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正在有力地注入中国智慧。
据介绍,上半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工业控制这一至关重要的领域,一口气发布了5项由中国专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是中国在国际标准化舞台上话语权与影响力的有力体现,更是中国专家在尖端技术领域贡献智慧的最新证明。放眼全球,中国专家深度参与了IEC、ISO、ITU这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高达90%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工作组,累计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已超过50余项,为全球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示范工厂引领行业跃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方面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保持了强劲的良好发展势头,涌现出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创新亮点。
其中,智能工厂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其智能化水平也得到了同步的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国各地累计建成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更令人欣喜的是,其中超过2500个工厂已经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的水准,这标志着它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更有209个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智能化升级,并成功蜕变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这些先行者通过智能化改造,带来了多方面的效益飞跃: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这些示范工厂的碳排放平均减少了21.2%,展现了智能化转型对绿色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新模式、新场景加速落地,全方位赋能产业升级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也在不断破茧而出,为传统制造注入新的活力。新型制造模式已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概念框架,而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广泛的落地实施。
在汽车、大飞机、工程机械等关键的装备制造业领域,协同设计、虚拟验证、远程运维等前沿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应用,有效促进了产品的快速迭代与整体效益的提升。
在家电、服装等与消费者联系紧密的消费品行业,大规模定制、用户直连制造(C2M)、共享制造等创新模式的涌现,不仅精准地满足了消费者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挖掘了用户体验价值,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在石化、冶金、建材等基础原材料行业,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先进模式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整体的提质增效,显著提升了本质安全水平,并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总体而言,2023年上半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从国际标准的引领,到智能工厂的标杆效应,再到各行各业创新模式的涌现,都预示着中国制造业正加速迈向更高级、更智能、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