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行业:审慎中前行,政策驱动下的复苏曙光

   2025-09-15 工业品商城2
核心提示: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宏观经济承压、下游需求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市场整体表现出增长放缓的态势。销量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企业业绩普遍面临一定的压力。然而,多项战略性政策的出台以及行业参与者对长期前景的乐观预期,预示着行业正蓄势待发,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上行周期。市场业绩承压,销量增速放缓

 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宏观经济承压、下游需求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市场整体表现出增长放缓的态势。销量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企业业绩普遍面临一定的压力。然而,多项战略性政策的出台以及行业参与者对长期前景的乐观预期,预示着行业正蓄势待发,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上行周期。

市场业绩承压,销量增速放缓

 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约为13.4万台,同比增长0.96%。相较于2022年10%的同比增长率,增速明显放缓。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在财报中坦承,宏观经济下行、行业需求持续低迷、出口走弱以及周期性下滑是影响当前市场表现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新能源汽车、锂电、医疗等曾经的“明星”应用行业的景气度有所回落,而电子电器、金属制品等行业的复苏也未达预期。例如,新时达的子公司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了一次性非经常性损益,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则转为亏损。埃斯顿也指出,自动化行业市场整体仍处于恢复阶段。新松机器人技术总监张雷也表示,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是导致新增订单量较少的重要因素。

政策支持加码,驱动产业升级

 尽管上半年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工业机器人行业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这一信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年初,《“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发布,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明确的方向。该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将较2020年实现翻番。同时,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也将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多个地区性政策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并推动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落地。《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则设定了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到360台/万人的目标。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凸显了业界对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来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政策的导向性将有力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断拓展下游应用领域。

展望未来:新一轮景气上行周期可期

 展望未来,行业参与者普遍认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内需和外需的双重回暖,制造业投资需求的复苏,将为自动化行业带来新一轮的景气上行周期。

 MIR睿工业的预测显示,2023年全年,国内工业机器人整体市场销售规模预计较去年增长约1%。虽然短期内增速仍显温和,但市场增速有望在之后逐渐反弹,到2025年恢复至两位数的增长水平。

 企业如埃斯顿在其财报中亦积极展望,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和技术创新的驱动,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总体而言,尽管2023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挑战,但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叠加行业自身的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的深化拓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业机器人行业有望逐步走出低迷,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