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旨在为该关键行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在未来两年内实现持续、高质量的增长。这份规划为行业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并提出了系统性的发展举措,将深刻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未来走向。
宏伟蓝图:2023-2024年发展目标
《行动方案》勾勒出了一幅充满雄心的发展蓝图:
• 经济体量稳步攀升: 预定在2023年至2024年间,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年均增加值增速目标为5%左右。与此同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的年营业收入有望突破24万亿元大关,显示了行业总体规模的显著扩张。
• 优势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到2024年,5G手机在整体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占比将超过85%,成为绝对主流。75英寸及以上大尺寸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份额也将达到25%以上,满足高端化、大屏化消费需求。
• 新能源领域亮点突出: 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目标设定为超过450吉瓦,这不仅体现了在“双碳”战略下的有力支撑,也预示着中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 供给能力优化与新增长点培育: 《行动方案》强调要进一步提升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并积极培育和涌现新的增长点,为整体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 产业生态协同发展: 目标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上下游企业贯通发展、协同互促的良好产业生态。
当前发展态势与亮点回顾
相关数据显示,电子信息制造业目前整体呈现持续恢复和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
• 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2023年前七个月,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显著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6.4%)和制造业投资(4.1%)的增速,这表明行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资本投入活跃。
• 生产效益逐步改善: 同期,该制造业领域的利润总额大幅提高,营业收入利润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显示出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健恢复。
• 新兴增长点表现亮眼: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光伏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3年前七个月,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超过56%,光伏产品出口额巨大,新增装机量更是同比大幅增长,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亮点。
挑战与应对:稳增长的战略考量
尽管成就斐然,但《行动方案》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信息制造业仍面临需求不振、预期转弱、增势放缓等挑战。鉴于此,相关部门正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系统性地谋划并推进一系列稳增长举措:
一、 激活有效需求,培育新增长极
• 促进传统领域消费升级: 依托技术创新和产品形态的迭代,鼓励和引导消费者升级换代传统电子产品,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
• 壮大新兴增长点: 大力支持先进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优化电子整机产品的出口结构,推动光伏、锂电池等优势产能的国际化布局和应用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二、 提升供给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
• 坚持创新驱动: 加快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迭代应用,加强前瞻性产业布局,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 突破关键环节: 重点支持关键材料、设备和工艺等薄弱环节的突破,优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核心产业的布局,确保高端、高质量产品供给的稳定性。
三、 夯实产业生态,筑牢协同根基
• 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融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
• 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重点培育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协同优势。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通过举办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引导产业资源向更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有序转移和集聚。
四、 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内生动力
• 高标准引领创新: 持续完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高标准引导和支撑高技术创新,规范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 引导社会资本注入: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投入,并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企业的水平,解决融资难题。
• 加强人才培养: 鼓励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营造有利于吸引、培养和留住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行动方案》的出台,凸显了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重利好政策的引导下,行业有望克服当前挑战,迎来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