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驱动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滚滚浪潮中,电机作为核心动力源,其发展历程与技术革新尤为关键。以海外高端电机厂商 MAXON 的发展为例,我们可以窥见维持高利润的关键在于率先布局高壁垒/新兴领域,并掌握一体化技术,从而获得先发优势。
MAXON 的卓越之路:三个关键转型期
MAXON 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富有战略意义的阶段:
1. 发展初期(1961-1996):量的积累与市场拓展。 公司成立之初,专注于开发设计 DC 迷你型电机。通过战略性收购美国分销商,MAXON 有效打通了北美市场,实现了从产品研发到市场覆盖的初步扩张,这一时期是其“量增”的关键阶段。
2. 快速发展期(1996-2012):质的飞跃与高端定位的确立。 1996-1999 年,参与 NASA“探路者”计划,无疑是 MAXON 发展的里程碑。这次合作不仅奠定了其在高端电机领域的声誉,更使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的设计需求得以复用,从而拓展了更多高端客户。这一时期,公司完成了产品和品牌从“内涵”到“外延”的“质”的飞跃。
3. 产业链布局完善期(2012-2020):技术整合与系统化升级。 2015 年,MAXON 开始开发电驱系统;2017 年,通过收购 ZUB machine control AG,进一步加强了在控制器领域的布局。到 2020 年,MAXON 已成功从单一的元器件供应商,转型为能够提供完整系统解决方案的行业领导者。
中国电机企业:从“量增”到“提质”的关键过渡
相比之下,国内电机企业正处于从“量增”向“提质”的转型过渡期。目前,电机的主要应用市场可大致分为:
• 消费级市场: 门槛相对较低,国产品牌占有率较高。
• 车端市场: 对资金壁垒要求高,但整体盈利水平相对一般。
• 工业(工控等)领域: 尤其是自动化控制相关的电机,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然而,在中高端领域,尤其是在需要精密控制、复杂工业环境适应性的机床、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国内企业仍有待突破。
• 尖端市场: 包括航空航天、军工、精密医疗器械以及部分探索性应用领域,这些领域对电机企业的要求极高,客户壁垒森严,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设计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因此毛利率也相对最高。目前,以 MAXON 为代表的海外企业在此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总体而言,国内企业在消费级、车端和部分工业领域已有所布局,并占据中低端市场份额,但在中高端市场的突破尚需时日。然而,以汇川技术、鸣志电器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凭借其丰富的技术积累、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不断拓展的高端客户资源,正有力地向高端电机市场发起冲击。
鸣志电器:以收并购锻造高端电机竞争新优势
以鸣志电器为例,国内头部企业正通过战略性收并购,逐步构建起高端电机定制化设计、核心零部件自产以及触达高端客户的能力。
• 技术突破: 通过收购 AMP、Lin Engineering 等企业,鸣志电器获得了高端步进电机的先进技术,并成功打开了北美核心客户群的市场。
• 平台化发展: 收购 Technosoft Motion AG 公司,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无齿槽和空心杯电机以及驱动控制器等系统级平台产品上的布局。
• 产业链整合: 公司在行星减速器、编码器等关键零部件领域也积累了深厚实力,这为其在高端电机市场实现全面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形机器人:为国内电机企业开启高端市场新蓝海
当前,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成长赛道,为国内电机企业进军高端市场带来了突破性的契机:
1. 巨大的市场潜力: 相比精密医疗器械、航天等传统高壁垒领域,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市场空间更为巨大,有望带来爆发式的增长。
2. 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人形机器人对电机精度的要求虽然很高,但相对航空航天等领域更为宽容。更重要的是,人形机器人对电机厂商的设计能力、工艺调整以及大规模制造降本能力提出了独特要求。这恰恰是国内企业所擅长的,有望为国内企业提供与国际头部企业合作设计和优化电机方案的机会。
3. 空心杯电机市场的扩容: 以空心杯电机为代表的微特精密电机,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光学、国防等领域早已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毛利率高。人形机器人的兴起,有望显著带动空气杯电机市场的扩容,从而促进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加速在该领域的布局。
综上所述,国内电机企业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明智的战略布局,以及抓住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的机遇,中国电机产业有望加速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在全球电机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