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各地纷纷出台支持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磅利好政策,一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机器人板块热潮席卷资本市场。在这一波“造风”浪潮中,包括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在内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更是被众多研究机构点名看好,认为它们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的关键受益者。然而,资本市场的狂热往往伴随着风险,尤其是在概念炒作与业绩真实性之间,投资者更需要具备“火眼金睛”,才能拨开迷雾,识别真正的投资机会。
“减速器”的狂飙突进:两家“牛股”的崛起
在机器人概念的助推下,部分专注于减速器领域的企业股价可谓是“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牛股”行情。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披露,某两家在减速器领域表现突出的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实现了股价的爆炸式增长。其中,企业A(以“昊志机电”为例,但为规避直接提及,此处用占位符)在2023年6月5日至7月4日期间,股价累计涨幅达到了惊人的121.28%。而另一家企业B(以“通力科技”为例,但为规避直接提及,此处用占位符)在2023年6月13日至7月4日期间,更是创下了高达146.57%的累计涨幅。这种迅猛的股价表现,无疑吸引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对其真实价值与市场预期的深入探讨。
政策东风与市场泡沫:投资者的“辨识指南”
无疑,各地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利好政策,为整个板块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各大证券研究机构发布的深度报告,也普遍看好人形机器人的长期发展前景,并将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减速器领域,视为重要的投资风口。这种积极的市场预期,迅速转化为强大的购买力,不仅推高了机器人制造本体企业的股价,也使得减速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乃至与机器人概念“沾边”的上市公司,在六月份呈现出“吹泡泡”般的快速膨胀态势。
然而,在资本市场的狂热中,也难免会混杂一些“浑水摸鱼”的跟风者。这些企业可能在业绩表现上乏善可陈,却试图搭上机器人概念的顺风车,以期获得不切实际的估值提升。因此,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辨别真伪、挖掘真正具备核心技术和成长潜力的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投资功课。
“问询函”的“放大镜”:聚焦核心零部件与真实业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监管机构的“问询函”成为了审视企业价值的重要工具。以深交所对某减速器企业(“昊志机电”)的问询为例,其内容直指了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和业务对业绩的真实影响。
在问询函中,该企业被要求说明其生产的谐波减速器等产品,是否已成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是否已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以及是否已形成批量销售。此外,公司应用于“按摩机器人”方面的产品,在2021年并未实现销售,2022年度的交易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微乎其微,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信息表明,尽管股价因机器人概念而异常波动,但其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直接联系,在实际应用和商业化层面,可能尚处于萌芽或空白状态。
为了厘清公司与炙手可热的机器人产业之间的真实关系,深交所还要求公司补充披露其谐波减速器、控制系统、DD电机等产品在机器人领域的具体应用情况,以及已取得的在手订单和意向订单情况。此外,近三年公司在机器人领域的销售收入及其占总营收的比例、相关业务对公司业绩的实际影响,都是问询函关注的重点。截至本次信息披露之日,公司尚未对此问询醛做出正式公开回应。
业绩“寒流”与潜在风险:警惕“概念炒作”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对机器人概念的狂热追逐之下,部分企业的真实运营财务状况却并不理想。以该企业为例,在2023年第一季度,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和全球消费疲软的影响,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毛利率均出现下滑。合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55%,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24.7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63.23%。这是自2021年3月31日以来,公司首次出现净利润为负的情况。公司在函中坦言,第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若未来宏观经济环境持续不利变化,业绩下滑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控股股东的“风波”与股东的“高位减持”
更值得投资者警惕的是,该公司在股票交易出现严重异常波动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风波”。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已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调查。截至公告披露日,该立案调查事项尚未收到结论性意见或决定。
伴随着股价的异常上涨,公司重要股东的高位减持行为也引起了深交所的高度重视。在6月29日至6月30日两天内,公司股东、高管雷群先生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8431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3%,套现金额约697.39万元。这一行为,无疑为本已复杂的局势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监管部门要求公司补充说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5%以上股东、董监高人员等在近一个月的买卖公司股票情况,以及未来三个月内是否存在减持计划。
资金流向大揭秘:散户是“主力军”?
从股票异常波动期间的资金流向上看,自然人买入占据了主导地位。数据显示,在6月19日至7月4日期间,该企业获自然人累计买入84.76亿元,占比高达73.03%。其中,中小投资者累计买入了55.12亿元,占比47.49%,而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31.3亿元,占比26.97%。这一数据流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机器人概念的热潮下,散户投资者可能成为了推升股价的重要力量,这也更加凸显了投资者在追逐“风口”时,审慎判断、理性投资的重要性。
结语: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undoubtedly 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但资本市场的“炒作”与“价值”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当“牛股”被“问询函”审视,当概念热潮遭遇业绩“寒流”,投资者更应保持冷静,深入研究企业的真实业务情况、盈利能力以及潜在风险。唯有理性分析,审慎决策,才能在这场机器人浪潮中,发现真正的价值,规避潜在的陷阱,实现稳健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