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工业互联网概念已深入人心,在制造业中小企业决策者中几乎无人不知,但认知与实践之间仍存在一道鸿沟。“几乎没有企业决策者不知道工业互联网的,但却鲜有能真正说清工业互联网架构是什么?适配于大数据生态环境的企业运营管理业务软件有哪些?企业哪些业务需要‘上云’?”一位企业云服务与软件提供商的相关业务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中小企业的普遍困境。
这一现象,也与工信部近期发布的《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测表(2022年版)》中,将“企业通过部署工业互联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平台等形式,实现业务的数字化管理情况”赋予20%权重相呼应,凸显了云平台部署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作用。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平台与生态
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指出,“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了自动化设备传感器、5G通信解决方案以及诸多工业解决方案等,但其真正的核心是那些作为“操作系统”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存在。“随着头部制造企业主动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中小企业搭上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顺风车提供了便利。”
这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的倡导一脉相承,指南明确提出,中小企业应积极融入数字化生态,利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协作配套,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同时,借鉴行业龙头企业输出的共性解决方案,加速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
除了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供给方还包括互联网平台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及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工业互联网已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累计培育了超过150家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平台。其中遴选出的28个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有32个重点平台连接设备超过7900万台(套),搭载的工业APP数量也达到了28万余个,显示出强大的平台聚合能力和应用生态。
降低门槛:中小企业“上平台”的新选择
面对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日益增多,中小制造企业在数字化投入上的选择权和议价权显著增加。但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中小企业如何以更低的门槛和成本“上平台”?
贺东东洞察到,中小企业在选择数字化解决方案时,主要关注三个核心点:
1. 产生价值的应用: 能够真正解决生产经营痛点、带来实际效益。
2. 用得起: 成本可控,符合企业的承受能力。
3. 门槛低: 操作简便,无需投入大量IT专业人才也能轻松上手。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供给端已开始提供轻量化、订阅式的服务模式,以减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顾虑和成本。
所谓“订阅式服务”,即服务商将行业内的各种工业最佳实践沉淀到工业互联网平台上,使中小企业能够像订阅软件服务一样,按需订阅使用这些工业应用APP,大幅降低了初期投入和技术门槛。
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事业部总经理张友明也观察到,中小企业的选择是多元的,他们可以与链长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共用平台,也可以选择租赁、一次性购买或分阶段购买第三方云服务厂商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贺东东强调,构建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从投入成本和时间的角度考虑,即使是现金流充足的中小制造企业,也应慎重评估自主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必要性。他解释道:“如果每一家企业都自己去做底层的通用平台,一方面会耗费大量资金、时间和人才;另一方面,从应用规模来看,这种投入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成本是难以有效摊销的。”
这意味着,随着工业互联网生态的逐渐成熟,中小企业通过“借力”核心平台,采用订阅式服务或其他共享模式,将是实现高效、低成本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