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制造升级探索5G工业互联网应用新风向

   2025-05-14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在产线验证区,38个传感器布置在关键部位。当机床出现故障或异常时,传感器会立即捕捉到振动、温度、压力等变化,传输出大量高频数据。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姜虎成介绍,这些传感器每秒钟可以生成数兆数据,海量信息的高效、完整传输对网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通信网络难以满足超大带宽和低时延双重需求

 在产线验证区,38个传感器布置在关键部位。当机床出现故障或异常时,传感器会立即捕捉到振动、温度、压力等变化,传输出大量高频数据。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的项目经理姜虎成介绍,这些传感器每秒钟可以生成数兆数据,海量信息的高效、完整传输对网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通信网络难以满足超大带宽和低时延双重需求,而5G的高速率、低延迟和大容量特性,正好为工业现场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保障。

 依托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网关和工业边缘计算管理平台,动态信号采集分析系统会在边缘端过滤掉冗余数据,仅将关键信息上传到云端分析处理。这一方案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也降低了传输延时,为设备故障预警和维护提供了可靠依据。

多场景应用:驱动智能工厂落地
 在这片约一万平方米的厂房中,“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多样化应用的典范。三台AGV(自动导引车辆)能自主拾取和搬运材料,快捷响应生产需求;数字孪生技术实时反映关键生产线的运行状态,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高清摄像头借助5G网络,将工厂现场图像实时上传到安全平台,即时提醒员工佩戴防护装备,确保生产安全;基于企业专网,位于上海临港和山东枣庄的两个工厂实现毫秒级视频通信,提升远程控制和协同效率。

产业生态:推动重点行业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已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钢铁化工、航天航空等重点行业,推动300多家企业探索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未来三年内,上海计划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示范,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案例。

 行业专家表示,随着“5G+工业互联网”的不断深入,装备制造和电子家电等行业更注重设备资产管理与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原材料行业则致力于资源优化配置。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和特色路径逐步形成,为未来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拓展空间:未来无限可能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总监唐水龙指出,“5G+工业互联网”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在面向汽车动力总成的智能加工制造、电动汽车、智能仓储等领域。公司正积极布局“5G+数控机床”、“5G+AGV”等创新应用,帮助制造企业实现降本提效、智能升级。

 “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下,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不仅可能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也有望彻底改变传统制造流程,推动产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高度。”唐水龙如是说。

构筑未来:产业链协作与生态创新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已稳定运行,注册标签超过40亿个,行业平台超过70家。基础电信企业和工业企业合作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600个,展现出强大的合作潜力。

 在地方层面,各地区正推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例如,上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覆盖洛阳、山东等多个地区,支持设备联网、工艺优化、企业资源整合等多个环节,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此外,提高中小企业参与度也是行业的重点方向。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既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能加强数据安全保障,解决企业对“云端数据”的担忧。从而,形成企业、平台、政府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

结语:迈向智能制造的新时代
 “‘5G+工业互联网’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专家余晓晖总结道。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们有望迎来生产效率翻倍、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的崭新时代。

 在这场科技赋能的变革中,上海及全国各地的制造企业正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数字化,携手推动“智能制造”不断迈向崭新高度,绘就中国制造的精彩未来。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