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在机器人产品销售量方面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在促进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同时,亦引发了快速发展所隐含的担忧。当谈及“中国制造”,许多人便不自觉地将其与“低质高产”划上等号。然而,国产品牌机器人走向市场,必须在机器人的可靠性上倾力打造,对于“基本功”尚待加强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来说,更需自基础层面做起。
产品的可靠性推向极致。”李伯基表示,广数机器人功能部件的数万乃至数十万小时的使用寿命,用以支撑机器人整体一两万小时的使用寿命,以实际行动确保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
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Stefan Sack则认为工业机器人应在安全性和技术性能上加大投入,而不应仅关注机器人与人工的替代关系:“中国部分地区可能过于关注机器人使用过程中节省的人工成本,我认为中国产业若欲实现机器人化,应使机器人的性能和质量全面提升。”
诚然,性价比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低价策略终究难以持久。核心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投资本身。以汽车工业为例,即便一家企业并无核心技术,采用低价策略亦可在短期内提高产量,但当国外汽车价格降至与国产相同水平时,国产汽车便失去了竞争优势。王杰高表示,相关政策应致力于提升中国制造产业的技术竞争力,而非单纯的投资,追求数量。“首先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和质量,企业方能做大做强,否则将受制于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秘书长宋晓刚对此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他认为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易导致盲目性。他指出,目前全国欲建设机器人产业园区的企业已近百家,在繁荣景象之下,机器人制造商更应潜心研究核心技术,以确保机器人的可靠性。
他进一步强调,“为保持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应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向用户承诺高品质,而非在迅速解决‘机器换人’问题后,又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使用户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