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迁。特别是15~59岁这一劳动年龄人口群体的增长速度,自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逐渐放缓,并在这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减少趋势。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普通劳动者的短缺和薪资的持续攀升,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升,传统的竞争优势也逐渐丧失。
然而,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替代简单、重复的人力劳动过程。因此,采用工业机器人成为了抵御人口红利衰退的有效手段。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从国家政策制定者到各大机器人制造商,都在争相占领这一战略高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年初就发布了《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工业机器人代表了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对于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大力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咨询机构IHS的统计,排名前列的国际机器人本体制造商,都已经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大部分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工厂或者计划建立工厂,而行业巨头ABB更是直接将全球机器人事业总部以及两大生产基地之一都设在了上海。
然而,尽管中国的机器人需求量已经位居世界首位,但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仍然相对较低。在制造业中,每1万名工人拥有机器人的比例,中国仅为23台,不到日本332台的十分之一,与世界平均水平55台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采用机器人的行业范围也相对较窄,国际巨头们的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等少数几个行业,而在电子制造等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各机器人制造商却缺乏针对性的产品。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正在积极填补这些空白。以工控机著称的研华科技,就在2013年末收购了控制器专业厂商宝元数控,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据其中国区总经理罗焕城介绍,接下来研华将与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致力于研发适合于电子装配、半导体、食品饮料、制药以及金属加工等广泛领域的机器人解决方案。而已经在控制系统、伺服驱动和电机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华中数控,则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其总裁李晓涛表示,公司进入机器人领域是“顺理成章,正当其时”。
在众多本土厂商涉足机器人市场的同时,除了汽车照明等少数几个成熟行业之外,大量有潜力引入机器人的行业,由于缺乏现成、合理的机器人应用方案,企业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进行“机器人化”的转型。因此,在当前的中国机器人市场中,涌现出了许多致力于为企业成功应用机器人提供服务的系统集成商。他们根据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围绕机器人开发周边设备配套,甚至对整个流水线进行优化设计,实现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