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不仅需电网物理层面的智能化,更需要供电公司管理的智能化,因此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及能力至关重要。曼尼‧瓦达瑞强调:“任何实物或主体的缺失,都会带来损失。”
提及特高压、智能电网以及能源等主题,76岁高龄的潘垣先生娓娓道来:“中国水电资源聚集于西南,煤炭资源则主要分布在西北,然而负荷中心主要位于华北、华东与华中地带,电力的远距离传输无可避免。”他表示赞同国家电网公司的“一特四大”战略。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能够有效解决大容量输电难题,为构建坚实的交流同步电网提供保障。
潘垣指出,特高压输电技术推动了电能的高效广泛利用,对于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尽可能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重大意义。据2050年中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规划,能源缺口较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总量有限,核能利用存在核废料处理问题。因此,未来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将成突破能源“瓶颈”的关键。
谈及智能电网,潘垣表示:“智能电网并非神秘之物,而是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新科技的综合运用。其建设不仅涉及技术层面,更需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用以拉动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助力政府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就业。”
展望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潘垣认为,智能电网作为新兴事物,应谨慎进行定量研究,明确其内涵。他指出:“当前,‘智能电网’的字眼逐渐引人注目,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便可以根据需求及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用电价位,这只是智能电网智能化计量的一小部分。”
5月21日,就智能电网的定义、特征、发展智能电网的意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文亮。
张文亮先生指出,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传统输、配电基础设施紧密整合而构建的新型电网。它具备诸多优点,如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增强供电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输电网能耗损失等。
通常而言,智能电网具有如下特性与功能:自愈功能——稳定可靠;安全性能——抵御攻击;兼容性——电源资源;交互能力——电力消费者;协调作用——电力市场;高效运行——资产优化;优质服务——电能质量;全方位整合——信息系统。
张文亮先生认为,建造特高压电网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坚实物理基石。“特高压最大特点是大容量、长距离输电,这对电网建设与特性有更高要求。我们在研究与建造特高压电网过程中,持续探讨如何将其打造成具有‘高智商’的电网,以确保其具备安全、可靠、高效等优势。特别是首次特高压实验示范工程成功运行之后,将为未来推动智能电网建设奠定基础。”
谈到智能电网的建设,张文亮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众多技术难题,同时也要深入探讨与之配套的宏观政策、社会经济等软科学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运用整体管理优势,积极推进智能电网的研究与建设。
自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运以来,华北与华中两大电网之间大规模的电力交换得以实现,并且成功完成2009年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输电年度交易。从经济角度来看,此电力高速公路能够带来何种经济收益呢?对此,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韩丰给出了她的观点。她认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充分展现了特高压输电容量大、距离远、能耗低、占地少、经济性好等优势。从经济角度来看,第一,试验示范工程电价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商业化运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第二,试验示范工程财务状况良好,投资回收和偿债能力较强;第三,单从经济角度考虑,综合考虑工程投资、输电损耗等差异,以全运行周期进行年费用对比,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经济性优于500千伏常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