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新型技术在电网领域的应用促使其逐步智能化,全球对于智能电网的发展达成共识。国家电网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我国将构建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架及13项直流输电工程(其中特高压直流10项),形成大规模的“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能源配置格局。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各级电网协同发展的强大智能电网,形成“三华”(华北、华中、华东)、西北、东北三大同步电网,进而全面提升国家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经济运行效率、安全水平、科技创新及智能化程度。
由技术发展及应用来看,世界各方的专家、学者普遍认可智能电网乃融合传感测量、信息通信、分析决策、自动化控制及能源电力技术于基础设施之中的现代化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能、远距离输电技术可有力推动智能电网建设。
“我多次来中国,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与中国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近两年的特高压交流频繁。我认为特高压展示了中国在电力行业的一流地位。”5月21日,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电机系原主任、IEEE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委员古百克兴奋地表示。
他指出,瑞典一直以ABB的电力设备制造为傲。然而,中国特高压设备的国产化对其产生较大冲击,他们必须密切关注中国的电力制造业。
古百克认为,中国特高压事业已取得卓越成就。“2005年,我和中国专家在清华大学就特高压技术进行研讨,完全没料到四年后,中国特高压‘巨龙’巍然挺立。中国特高压的三站两线可谓世界特高压技术的顶端之作。”
古百克特别关注特高压电力设备的巨大潜力。“中国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设备的国产化率达91%。纵观全球,对电力设备制造商而言,具备特高压设备的供货能力及运行能力即意味着掌握前沿技术,赢得技术优势及竞争力。”当前,中国与瑞典正互派留学生。“我校每年接收70名中国学生攻读理工学位,其中包括特高压相关领域。”他强调学术研究应紧密结合电力生产,关注学术成果的迅速转化为现实的技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