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发展阶段:在物联网概念正式提出之前,RFID、传感器网络等已经存在并得到应用。 现阶段,物联网的一些相关技术、网络基础、产业、应用已经开始自然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自发、无意识、碎片化、无系统、小规模; 第二阶段是生态意识阶段。 去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我们已经进入自觉培育产业阶段。 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部署,包括如何营造环境、如何规划产业、如何突破技术、如何探索商业模式、如何推动示范应用、如何搭建平台、如何培养人才等。 ; 第三阶段是生态系统阶段。 其特点是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已经形成,商业模式日趋清晰,独立运营商出现,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也开始完善。 我们还处于生态意识阶段,也是这个行业方兴未艾的时期。 发展机遇和空间广阔,但现阶段产业发展需要战略引领。
在产业发展层面,我们建议先进行示范应用,再进行推广和产业化。 示范项目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在实施项目时必须掌握经验、技术和解决方案。 一个地区成功的示范项目可以推广到其他城市,帮助企业发展。 企业有了项目、有了市场,就会逐步做大。 但有一个问题。 物联网示范项目正在各地开展。 比如他们都在做智慧交通,可能会造成很多重复建设。 如果成都投资智慧交通而其他城市在同一个项目上投入相同甚至更多的资金,就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层面统一项目规划和指导,让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错峰发展。 当然,一开始肯定会有各地的竞争。 谁速度更快、优势凸显,谁就能率先占领市场。 先走、先尝试、先推广,逐步形成应用体系和特色,降低推广成本,做大做强。
CSIP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目前,物联网是我们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 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我们在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方面也有成功案例,比如本次峰会发布的《成都城市物联网》。 受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编制《2010-2012年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还委托我们制定了《天津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另外,我们经常随部委领导到各地调研,熟悉各地产业发展情况。 因此,我们在制定产业规划时,会针对当地的优势和特点,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的产业链很长,最好专注于某个领域的某些环节。 我们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局部错位发展。 比如有的可以是研发高地,有的可以打造应用高地,有的可以是制造高地。 我们注重引导地方发挥独特优势。
除了物联网之外,目前另一个热点就是云计算。 本次论坛有专家提到了云计算物联网,即“物”来自“云”,去“物”。 我们认为物联网和云计算应该共同发展。 物联网让云计算落地,云计算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部署大量的云感知、云传输、云存储、云处理、云安全、云应用。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商业模式探索的问题。 从感知到传输到应用,物联网自始至终都面临着商业模式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行业壁垒问题,数据资源无法充分共享。 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张卡,比如交通卡、银行卡、医疗卡、消费卡等等,从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不是问题。 能够“一卡”走遍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前景,但目前部署成功仍存在一定难度。 不可能立即获利。 这需要一个过程。 云计算和物联网共同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是信息安全。 随着越来越多的物联网项目的部署,如果大量节点和传感器不能自主可控,秘密就会从信息采集端开始泄露,这不仅会危及信息安全,还可能上升到国家安全。
此外,物联网和云计算未来也可能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因为这个过程中部署了大量的RFID,它们都是具有放射性的。 大量传感器如果不考虑回收利用,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而如果GPS定位卫星几年后就没电了,也会造成空间污染。 目前对此关注度还比较少,这些问题还没有阻碍行业的发展,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业发展的深入,这些问题将会日益凸显。
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链企业基本参与其中。 神州数码、清华同方、浙大网新、东软集团等虽然没有IBM提出的智慧地球那么响亮,但他们一直致力于各个领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比如交通、医疗、金融、保险、 和电信 、制造业。 本土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也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成本优势、本土优势等。
目前,各地政府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极力吸引国外知名企业落户当地,将一些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交给国外企业实施,让本土企业失去了发展机会。 机会。 从产业安全角度,应逐步放开市场,逐步培育自主可控的本土企业。 至少,建议示范项目由外国和本地公司联合实施。
我们还建议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物联网产业应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控制,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并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的产品和研发能力。 起初我们无法与外国公司竞争,但我们可以先合作。 但对于重点、重点领域、大行业应用,应该首选自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