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信息管理系统由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给每一个水产品贴上编号,保存生产加工全过程相关信息的管理记录,让消费者随时溯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功能。
信息化项目负责人之一、中国移动萧山分公司项目经理介绍,这套系统将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RFID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WAP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应用于对虾养殖管理、采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为对虾产品的优质高产提供了保障。
在天海公司的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可以在电脑上通过网络无线控制几十公里外虾池附近的摄像头,实施远程监控。不仅如此,虾池里还安装了水质远程无线监控系统。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都可以实时监测,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公司的数据库。“如果池塘水质发生变化,溶解氧不足,这个监控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并立即向工作人员的手机发送短信。”
项目另一负责人,浙江大学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相关人士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包括水体、种苗、饲料、药物等全过程的信息质量控制。,为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提供符合出口标准的水产品原料创造了必要条件,保证了南美白对虾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国内对虾养殖业中走在了前列。另外,这也改变了传统的养殖观念和模式,增加了一些健康安全养殖的新概念。
“经过多年的发展,智能识别(也统称为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银行、电子政务、交通、物流等行业,”陆宁说。现在,智能识别技术正在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卢宁说,要进一步将智能识别技术推广到日常应用中,仍取决于地方当局的规范。以台湾省易卡为例。以前不允许用储值当交通卡。不过,今年以来,随着使用标准的日益开放,easycard开始被用作电子钱包。通过接收端(银行)和零售端(渠道运营商)的合作,消费者现在可以在特定场合使用easycard代替现金进行小额支付。
这标志着智能识别技术正在走向真正的‘个性化’应用。大约两年前,有银行家将近场通信(NFC)技术与手机结合,推出以手机为载体的小额支付服务。然而,或许为时过早,将智能识别技术落实到小额支付应用中的概念似乎直到现在才真正成型。
“以前很多人的想法是用手机做载体,但真正的问题是载体本身是不是太贵了?”陆宁说。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进步,安全性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未来的智能识别技术可以集成到更多形式的载体中,比如easycard,它的普及度非常高。
除了微支付,陆宁还认为,智能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在物流管理领域,可以分为供应链管理、资产管理、生产管理、商品流通管理、医药生产和产品流通管理等不同的应用。目前,RFID广泛应用于图书馆管理、服装生产和跟踪管理系统,帮助厂商优化管理系统,提升网点购买体验。
接下来,他还指出与食品安全和医疗保健相关的农产品识别和药品管理是RFID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比如去年亚洲各地爆发一系列食品安全案件后,消费者在这方面的需求会促使业界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