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汽车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崭露头角,成为推动行业向更高智能化水平迈进的关键力量。汽车及其零部件的生产,一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占据了机器人总应用量的可观比例。尽管在冲压和涂装等环节,自动化水平已有显著提升,但总装环节的机器人应用率相对较低,仅占“四大工艺”的很小一部分。这导致汽车工厂在人员配置、一线员工工作体验、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程度以及支持高级智能化决策等方面,长期面临着严峻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有望填补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难以触及的应用空白。通过引入这类高度仿人化的机器人,汽车行业的机器人密度将得到显著提升。领先的车企和机器人技术公司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并在工厂内部展开了前沿实践。这些尝试主要聚焦于视觉质量检测、物料搬运以及工具操作等一系列智能化需求逐级递增的场景,预示着机器人将在汽车制造流程中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
不仅如此,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潜力也延伸至汽车销售服务、充电服务乃至个人消费等更广泛的消费者触达和价值创造的领域,为整个产业生态带来新的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多样化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未来可能会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具身智能产品。针对部分特定需求,可以优先考虑结合轮式移动和高精度机械臂“组合拳”的形式,加速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并逐步向更通用的全双足人形机器人演进。
然而,将人形机器人规模化推向实际应用,仍需跨越一系列重大挑战:
1. 产业链尚处培育期: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在产业链成熟度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部分机器人企业侧重于开发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尤其关注双足的运动关节,而对灵巧手部关节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且专注于集成特定应用场景的系统集成商数量有限,这无疑延缓了产品的开发和落地进程。此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和检测认证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当前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仍处于研究或待批准阶段,难以有效指导其在汽车行业的广泛部署。
2. 安全性与稳定性待考: 在汽车行业的实际作业环境中,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亟待验证的关键。考虑到当前人形机器人普遍身高在1.5至1.7米之间,一旦发生倾倒或意外故障,如何全面保障生产线操作人员的安全,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清晰划分人与机器的工作边界,明确各自的责任与权利。同时,还需要警惕和规避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偏见与歧视,确保公平的应用体验。
3. 技术成熟度尚需深化: 人形机器人尤其是在长尾场景方面,仍面临数据集和算力不足等技术瓶颈。一方面,训练强大的人形机器人大模型,需要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当机器人被引入汽车制造或商业服务的特定垂直领域时,针对该领域的专业数据集更是不可或缺。配套的工具链和垂直领域的训练平台也在积极开发中。另一方面,如何将高性能的算力系统有效集成到小型化、轻量化的人形机器人中,也是一大挑战。最后,对于边界条件或不常见的使用场景,目前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这在实际生产线上可能导致意外停工,进而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
4. 跨学科人才库待构建: 在汽车行业推广人形机器人应用,需要同时具备机器人技术知识和深谙汽车制造业务的跨学科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匹配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确保机器人方案的落地可行与应用成效。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关于加速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发展的建议应运而生:
•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生态: 充分发挥汽车产业和机器人产业各自在技术、资源、场景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优势,凝聚协作力量。聚焦汽车行业内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完善产业链的建设。目标是实现软硬件结合的“即插即用”型行业解决方案,同时着力培养跨学科人才,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整体发展。
• 加快共性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 集中力量攻克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同时推进跨行业技术和标准的整合与兼容。刻不容缓的是,加快研发并应用先进的工具链,并着力制定一套能够满足行业应用需求的人形机器人标准体系,建立起一套与之配套的、权威的检测与认证体系。
• 提升应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推动人形机器人与汽车行业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不断拓展和优化应用场景,逐步实现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并在成本效益优化的驱动下,最终迈向更广泛的商业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