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与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金钥匙”,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守护绿水青山的“压舱石”。在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宏伟蓝图中,工业绿色化已成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成绩斐然:工业节能降碳成果显著
近年来,中国工业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在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这相当于在能源年消费增速仅为2%的情况下,支撑了工业经济年均6%的增长,为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今年上半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4.7%,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重点领域的节能降碳工作深入推进。尤为可喜的是,工业领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已成功扭转了去年同期的上升趋势,转为稳步下降,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也在加速优化,“新”与“绿”的转型态势日益明显。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显示出经济发展正驶向更高技术含量的轨道。钢铁、水泥、炼油等高耗能行业也正加快优化升级,深入开展节能降碳改造。
绿色图景:数字赋能,电能担当,循环再生
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并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截至2023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7%。国家层面已累计培育了5095家绿色工厂、371家绿色工业园区和60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工厂的产值占比更是超过了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的17%,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绿色制造图景。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研究所绿色制造研究室副主任李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工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煤改电”等电气化技术加速推广,工业领域用能电气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测算,2023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超过26%。绿色微电网的典型应用场景得到广泛推广,企业和园区就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为能源消费低碳化注入了新活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尽管成就显著,但工业节能降碳仍面临巨大压力。丁志军副司长强调,为了实现“十四五”节能约束性目标,2024年和2025年工业节能降碳工作依然充满挑战。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总量的近三分之二,且一些关键原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资源保障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
然而,挑战中蕴藏着机遇。李欢副主任指出,中国正着力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生产过程的清洁化、产品供给的绿色化以及制造流程的数字化等六大转型。其中,工业节能诊断服务被认为是挖掘节能降碳潜力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全面评估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管理体系,为企业量身定制节能降碳方案,对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任务目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领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工业节能降碳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未来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