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支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迈向新型工业化。 依托网络、平台、安全、数据、标识五大关键维度,工业互联网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2023年是中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关键收官之年,在此期间,工业互联网已从单项赋能模式向综合赋能转型,并从试点应用走向规模化推广。
经济贡献与产业带动:工业互联网释放巨大潜能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描绘了一幅令人振奋的图景:
• 产业增加值贡献: 预计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增加值贡献规模将达到惊人的4.69万亿元。
• 多产业带动效应: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工业互联网对一、二、三产业的显著带动作用。其中,第一产业将贡献0.06万亿元,第二产业(制造业)贡献2.29万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贡献2.34万亿元。
• 核心产业发展: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35万亿元。
网络体系:工业互联网的“神经系统”
作为工业互联网的基石,强大的网络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得以在工业生产的全系统、全产业链实现无缝流动。
• 深度互联与智能交互: 这种无缝连接使得设计研发、远程操作、设备协同等各个环节深度互联,催生出实时感知、智能交互的全新生产模式。
5G:为工业互联网注入“新动能”
5G技术的涌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动力。 其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的技术特性:
• 解决传统痛点: 有效解决了传统工业有线技术在移动性差、组网不灵活、特殊环境铺设困难等方面的不足。
• 突破无线局限: 克服了现有工业无线技术在可靠性、连接密度、传输能力方面的限制。
• 满足工业需求: 能够更好地满足大规模数据采集和感知、精准操控、远程控制等苛刻的工业生产需求。
赋能效果显著:
• 项目数量激增: 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已达到8000个,覆盖所有41个工业大类,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占比高达60%以上。
• 政策推动: 为进一步推动“5G+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发展,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3年工作计划明确要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加快高质量外网连接企业和云平台资源,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
• 《指南》的出台: 工信部印发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指南》(《指南》)从发展政策、基础设施、行业应用、产业生态、公共服务等五大维度提供了指导,并鼓励以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情况来衡量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效益凸显:“5G+工业互联网”驱动高质量发展
“5G+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已显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投资拉动效应: 根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2023年5G工厂名录》测算,300个5G工厂将带动总投资近百亿元。
• 企业效益提升: 对企业在提质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明显。
“5G+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激活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实现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的不断成熟,工业互联网必将继续引领中国工业迈向更加辉煌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