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的“骨骼”日益强健,精密的“肌肉”逐渐成型,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至关重要——“神经系统”的强大。业内资深人士如高素梅等,曾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一旦技术代差持续扩大,将从根本上动摇我们发展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这不仅是对现状的担忧,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明确指引。我国工业软件的升级之路,迫切需要从 “铸魂”(筑基础)、“赋能”(促应用)、“聚合”(强链条) 三个维度发力,破解当前“小、散、弱”、各自为战的瓶颈,在新兴领域打破技术壁垒,最终实现数据与软件的“相互滋养”,构筑起独属于中国自主的工业软件“能量闭环”。
工业互联网:驱动成本与效率的“加速器”
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赛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成本的降低和规模效应的跃升。正如李震宁所言,与过去20年工业软件“单兵作战”的封闭式迭代模式截然不同,得益于在互联网技术上的深厚积淀,我们现在能够通过构建行业联盟、统一标准和安全机制,以及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迅速汇聚起一个行业海量的生产数据库。这打破了过去数据仅限于单一企业分析的局限,能够让我们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符合本土工业需求的“定制化”软件,同时也能为产业决策者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参考视角。
构建“生态”:从“单兵作战”到“协同进化”的跃迁
然而,真正的挑战,恰恰在于 “产业生态的构建”。专家们,例如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王成录,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如何真正打通工业界与软件设计界之间的壁垒,实现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如何构建一个顺畅的数据集成与反馈机制,形成真正的“闭环”?这些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我们必须坚决摒弃“各扫门前雪”的零散思维,走向一种 “协同进化” 的新模式。
平台化整合:孕育“共性”与“个性”的软件沃土
考虑到当前工业软件研发和工业数据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状态,鼓励行业内的“领头羊”,主动承担起整合链上中小型企业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搭建一个统一的工业数据云平台,将有助于头部企业与链上中小企业形成紧密的协同配合。这不仅能极大地便利生产数据的集纳与精细化管理,更能为工业软件的持续迭代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发出兼具行业 “共性” 平台能力与 “个性” 应用场景的双重价值的工业软件。
知识产权的“护身符”:为良性生长保驾护航
当然,作为一个仍处于蓬勃发展期的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和公众意识的提升,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工业软件,加大 “正版化” 的检查力度,以及对网络平台上出现的盗版软件传播行为进行严肃治理,加强 “源头封堵”,是为我国工业软件市场的健康、可持续成长提供最有力保障的“护身符”。唯有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才能吸引更多创新力量,让中国工业软件的“炼金术”真正破“芯”而出,绽放夺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