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制造业已站在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传统的依靠规模扩张、低成本优势驱动的发展模式正面临深刻挑战。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根本性地调整发展目标,从规模数量的扩张转向由更高发展动力驱动的质量增长。这一转变体现在多个关键维度,预示着中国制造业正在开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自我革新。
一、 发展目标:从规模驱动到质量为王
制造业的首要发展目标必须从“规模继续扩大”转向“更高级发展动力下的质量增长”。质量型增长不再是简单的数量堆积,而是体现在:
• 要素的高质量: 确保投入的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都具备更高水平和更优结构。
• 过程的高质量: 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降低能耗和排放,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绿色和可持续。
• 产出的高质量: 生产出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构建品牌优势。
二、 发展路径:从结构调整到构建高韧性产业体系
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构性调整来挖掘增长潜能。在新发展阶段,在调整制造业存量的同时,更要着力挖掘增量,并构建高韧性的产业体系。
• 增强产业关联性: 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同时,更要注重产业之间的协同与联动。
• 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供应链: 淘汰落后的低韧性供应链模式,建立能够有效抵御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体系。这在当前地缘政治复杂、全球供应链脆弱的背景下尤为关键,是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三、 产业体系建设:从比重更替到深度融合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要求制造业发展模式从单纯强调某个部门产值比重的提高,转向更加注重量的渗透和质的融合。
•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催生新的场景和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 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的重要支撑。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研发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的共生共荣新格局,提升整体产业价值链。
四、 市场增长:从外需依赖到内需为主导
在全球要素价格上涨和发展中国家全球分工地位提升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和制造业出口“三驾马车”的领跑格局亟待改变。
• 供给端转型: 加大对外贸型制造企业转内销的引导和支持,推动企业逐步实现从“两头在外”向**“两头在内”**的转变,立足国内市场,挖掘潜力。
• 需求端拓展: 坚决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通过稳定基本消费、提振升级型消费、拓展新兴消费,以及释放重点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的消费潜力,为制造业发展培育强大的内需新动能。
五、 区域协调:从国内布局优化到全球布局优化
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要素价格差距的缩小,单纯的国内区域间产业布局调整已显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政策“透支”的风险。在新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已具备并且必须走向全球布局优化的阶段。
• 应对逆全球化挑战: 面对逆全球化趋势和部分国家的对抗性政策,中国更要主动扩大开放。
• 构建新型全球分工框架: 借鉴并超越发达国家过去仅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模式,构建一个由中国参与的、能够实现双边或多边共赢的国际制造业分工新框架。这不仅有助于规避风险,更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总结而言, 中国制造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从规模数量的竞争迈向质量与效益的追求;从单一的内部调整转向构建更具韧性的内外联动体系;从点状的产业发展转向多维度的产业生态融合;从外部市场的牵引转向内部需求的驱动;从仅限于国内区域的协调转向全球视角的优化布局。这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将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核心、更具影响力的地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