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聚焦“智改数转网联、数实融合创新”主题的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古都南京盛大举行。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390余家展商,其中不乏世界500强及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现场展示了智能制造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最前沿技术以及顶尖高端产品。
此次大会在占地6万平方米的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精心设置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及解决方案、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配套产业四大核心展区,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集科技、创新与未来于一体的视觉盛宴。
机器人“炫技”,点燃智能制造激情
在备受瞩目的工业机器人展区,多家知名机器人企业携300余款创新产品亮相。它们不仅展示了精密的操作能力,更是现场表演了跳舞、绘画、甚至是精彩的乒乓球对决,这些“才艺”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现了机器人在智能化、人性化及多场景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也预示着人机协作的新时代已然到来。
AI赋能电网,迈向智慧调度新时代
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及解决方案展区的亮点之一,是中国国家电网南京供电公司推出的电网调控运行全景监视系统。该系统整合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电网综合事件进行高效、精准的研判,并对潜在的故障缺陷进行智能化处置。这一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电网的状态感知能力和故障响应效率,为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智能电网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产业”加速崛起,装备与软件齐头并进
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未来产业”已不再是遥远的愿景。在智能制造装备、智能控制系统及配套产业展区,记者看到了大量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物流设备、前沿工业控制软件,以及强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产品、新应用。这些先进的装备与解决方案,正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关键载体。
“小巨人”的“大智慧”:精密制造解锁新高度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江航智飞机发动机部件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此次大会上展示了其在精密制造领域的深厚实力。公司董事长严小琳表示:“我们的产品以极高的精度而著称。”公司拥有包括精密电化学、精密电火花、精密机加、精密线切割以及再生制造在内的五条先进生产线,其产品已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轨道交通等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关键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充分诠释了“中国智造”的精工细作。
数字技术驱动,重塑制造业未来形态
与会企业和专家普遍认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5G、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在深刻地重塑着传统的生产制造方式,并将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先生表示:“产品生命周期、工厂生命周期、制造系统工程等,都将因此实现速度、效率、灵活性和质量的飞跃。”
中国智能制造:实践成果丰硕,生态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中国正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主动适应并积极引领产业变革趋势,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果。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上指出:
• 智能工厂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智能工厂。工信部遴选了421家国家级示范工厂,并在各地推动建设了上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树立了超过5500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 产业生态开放包容,协同高效:中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制造应用市场。2022年,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等支撑产业的总规模已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5G技术已在近2000家工厂中进行了探索性应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 服务体系普惠便捷,专业实用:国家智能制造数据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为超过8万家企业提供了评估服务,并组织行业专家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了“面对面”的专业辅导。同时,发布了394项国家标准,引导140多家龙头企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标准群”。
南京钢铁:智能制造的生动实践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智能制造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展现了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巨大潜力。公司总裁助理孙茂杰介绍道:“工人现在可以在舒适的操作室内远程控制高炉生产,管理人员则可以通过数字工厂的大屏或者手机,实时掌握工厂的运行状态。”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运营的效率。
专家解读:智能制造引领高质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强调:“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
华为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文伟则认为:“大模型技术的应用,将真正使我们的制造业迈入一个智能制造的完整体系,涵盖从产品研发、制造到最终形成收入的整个全流程。”
面向未来:以智能制造为抓手,塑造新质生产力
当前,智能制造正日益成为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深刻变革制造模式的关键驱动力。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坚持以智能制造作为核心主攻方向,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将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加速形成全新的新质生产力。
2023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的举办,不仅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制造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未来的壮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