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母机”的攻坚战:跨越核心部件瓶颈,迈向高端化与自主化

   2025-09-23 工业品商城12
核心提示: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工业母机”——机床,其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的命脉。当前,中国机床行业在辉煌的市场规模背后,正经历一场触及根基的“攻坚战”,力求在核心部件、人才储备、利润空间、市场集中度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迈向真正的高端化与自主化。核心部件的“卡脖子”之痛:依赖性与挑战并存在机

 作为制造业的基石,“工业母机”——机床,其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的命脉。当前,中国机床行业在辉煌的市场规模背后,正经历一场触及根基的“攻坚战”,力求在核心部件、人才储备、利润空间、市场集中度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迈向真正的高端化与自主化。

核心部件的“卡脖子”之痛:依赖性与挑战并存

 在机床的硬件组成中,转台、刀库、刀塔、齿轮箱等核心功能部件,以及导轨、丝杠、轴承等传动部件,目前仍以进口或境外品牌为主导。其中,机械主轴精密轴承的主要供应商,如德国舍弗勒旗下的FAG/INA和日本NSK,其产品的稳定供应,对中国机床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这种对外依赖性的直接后果是,如果企业全面采用国内品牌产品,高端数控车床的精度水平、稳定性及保持性恐将受到影响,进而制约高端产品的市场销售。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也驱动着国产相关零部件企业加速研发,力求打破技术壁垒,实现关键材料和工艺的自主可控。

市场失衡与高端化浪潮:结构性挑战催生新机遇

 当前,机床消费市场正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发展趋势,低端机床需求萎缩,导致低端产能过剩。与此同时,中高端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形成了供给侧的结构性失衡。

 全球高端数控机床市场,依旧被德国、日本、美国等老牌强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它们不仅产品品类丰富,技术积累深厚,更在加工性能、加工精度、产业链完整度以及配套服务、经营规模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产品定制和市场壁垒。这使得国内中高端数控机床厂商在满足下游客户多样化、高精度需求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也为中国机床的本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才困境与激励机制的重塑:科技创新的基石

 机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特殊,需要兼具软件知识和硬件结构理解能力。尽管通过与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已培养出大量工程师,但行业薪资水平与互联网等高薪行业差距较大,且工作环境相对不具吸引力,导致人才吸引力不足。

 人才的匮乏,不仅影响先进技术的引入和高端设备的高效使用,更严重制约着行业的研发创新和整体发展能力。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薪酬、绩效和激励机制,大力吸纳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能力的高端人才,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微薄利润空间与研发投入的博弈

 工业母机企业实现技术和产品的迭代升级,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而新产品的市场接受也需要时间。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充满不确定性。对于国内大多数企业而言,10%的净利润已属不易,难以形成充裕的留存收益来支持大规模的研发创新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这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促使民营企业倾向于抱团承接国家重大研发项目,汇聚力量实现突破。

行业集中度低与品牌竞争力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数控机床行业集中度较低。2022年前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合计仅为8.8%。即使是收入体量最大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处于个位数。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导致单个企业缺乏充足的资本投入进行研发创新,也难以承接国家级的重大科研项目。这是导致国产机床在高端领域与国外龙头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亟需提升品牌竞争力。

迈向“中国制造”新高度:自主可控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龙头,为工业母机的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同时也对其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贸易逆差的逐步缩减,以及出口机床价值量的不断提升,标志着国产机床正稳步迈向自主可控、本地化发展。

 未来,中国机床行业需在克服核心零部件依赖、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利润空间、整合市场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最终实现“工业母机”的全面自主可控,为中国制造的腾飞注入不竭动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