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正处于一个关键性的转型期,与全球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和技术革新同频共振。然而,在追逐速度和规模的同时,一个深刻的痛点日益显现——工业精神与制造文明的基石尚未坚固,阻碍着“中国制造”向更高质量、更强韧性的方向发展。 专家学者和企业一线负责人普遍认为,要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必须集全民之力,涵养独具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
痛点扫描:无形软肋制约有形实力
尽管“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格局中依然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疾不容忽视。其中,产品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以及部分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的短视行为,是阻碍转型升级的两大核心难题。这种状况,根源在于工业精神的缺失和制造文明的缺位。
管理学界指出,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却未能对工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西方工业社会凭借其深厚的工业文明推动发展不同,中国尚未完全塑造出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工业文明。
“将就”的心态,正在成为企业打造百年基业的巨大挑战。 随着中国制造品牌化、高质量化、创新化的步伐加快,提炼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精髓,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制造文明,已是刻不容缓的国家使命。
第一重塑:价值与精神的深刻变革
“中国制造”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要素,更在于那些更深层次的无形压力。
“流动”的工匠,难筑“铁打”的营盘: 在福建晋江等制造业重镇,外来务工人员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生产的稳定性。企业面临着因季节性用工、劳动力流动性大而导致的交货延期和生产中断。这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受人尊敬的“八级工”、“九级工”形成鲜明对比。如何重新提升一线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技能型人才培养,已成为行业和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赚快钱”的逻辑,无法孕育百年品牌: 在追求资本回报的浪潮中,部分企业将“赚钱”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尺。房地产、互联网、股市的“热潮”使得大量资本“脱实向虚”,制造业反而被边缘化。企业界人士呼吁,要走出“做大”而非“做精做专”的思维误区,避免将“转行”视为“转型”,唯有专注和深耕,方能铸就卓越。
“廉价低质”的标签,亟待根本撕掉: 尽管中国制造曾以“物美价廉”闻名,但粗暴的山寨模仿行为,给中国产品蒙上了“廉价低质”的阴影,不仅损害了国际消费者对我产品的信心,也削弱了国内消费者的品牌认同。近年来,从高铁、大型装备到科技产品、家电品牌,中国制造正努力从“代工+低价”模式转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塑造”的新范式。在这个关键时期,重塑中国制造的独立价值和精神内核,显得尤为迫切。
第二探索:标杆企业的先行示范
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离不开标杆企业的引领。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至今,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制造文明。
“德国制造”之所以能赢得“耐用、安全、精密”的美誉,源于其深厚的“专注、标准、精确、完美、秩序”精神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取决于能否逐渐建立起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并积淀出本土实业精髓。他将合作精神视为根基,契约精神为框架,效率观念为构造,质量意识为细节。
回顾历史,梁启超提出的“工业精神”曾点亮时代,李大钊倡导的“劳动态度”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以及华为、格力等企业对技术创新和品质的极致追求,都展现了中国在自主创新和品牌价值建设上的不懈努力。
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 integrantes的“永不放弃”精神,支撑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制。企业界建议,标杆企业应率先垂范,探索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核心价值与时代精神, 成为塑造中国制造新形象的有力土壤,如同历史上的福特、丰田那样。
第三提升:全社会共建制造文明软实力
要实现“中国制造”的根本蜕变,呼唤全社会提升对制造文明软实力的重视。
政府引导: 需要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实业至上的体制机制,并积极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借鉴德国的“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体系和日本的“质量救国”战略,中国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先行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倡导质量诚信文化。评价标准应从营业额转向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践行: 制造企业应摆脱“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价格”的模式,转向以科技、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先进制造理念普遍强调“价格可以谈,质量没得谈”、“高品质优先,低成本次之,价格最后”。践行制造文明,意味着对消费者怀有敬畏之心,不让不合格品流入市场;需要耐得住寂寞,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更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将就”到“讲究”,是企业打造百年老店绕不开的必修课。哪怕是产品细节如螺丝的拧紧程度,也应成为企业自觉追求卓越的体现。
消费理念: 整个社会的消费理念也应从一味追求“价格低廉”转变为**“一分价钱一分货”**,认识到品质与价格的对等关系。尽管“价廉物美”曾作为一种促销策略,但它已不足以将中国制造推向新高度。当前,一批注重性能、愿意为高品质买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标志着消费观念的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价廉物美”观念的扬弃,以及对真正价值的认同。
“中国制造”的未来,不仅在于硬件的提升,更在于精神与文化的升华。当“工匠精神”的种子在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当“追求卓越”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中国制造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真正实现从大国到强国的伟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