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呈现出多元化爆发的态势。在经济形势向好的背景下,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迎来强劲复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与此同时,以“具身智能”为核心的人形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预示着机器人未来与人类生活深度融合的新时代。
01. 商用服务机器人:复苏与出海双重驱动
IDC中国新兴技术研究部研究经理李君兰指出,2023年经济形势向好,下游客户需求恢复,商用服务机器人正在下沉市场和新行业、新场景中得到进一步拓展,整个市场正迎来大力复苏。 这一乐观判断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综合解决方案驱动智能化升级: 展会上,商用服务机器人不再是孤立的单机展示,而是更多地以 融合各类视觉、传感器技术的综合解决方案 的形式呈现。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更加深入,在 多轮开放式人机对话、多模态人机交互、机器视觉以及意图引导 等方面的能力显著提升。这使得机器人能够提供更加细分的服务,包括清洁、配送、按摩、茶饮制作、陪伴、消毒、巡逻等,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
“出海”成为新蓝海: 面对国内市场竞争,“出海”正成为众多商用服务机器人公司积极寻求的另一条发展路径。 以擎朗智能为例,该公司已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产品覆盖 60多个国家及地区,并完成了在64个国家的机器人出海认证,成为美国UL服务机器人标委会的首个成员。目前,擎朗智能的海外业务量已 赶超国内业务。擎朗智能CEO李通表示,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困境,为商用服务型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服务业竞争力,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并进一步提高国家城市化率。
02. 通用人形机器人:AI赋能下的“终极形态”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形机器人无疑成为了最吸睛的焦点。 它们以其与人类相似的形态和日益强大的能力,预示着机器人未来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突破引爆热潮:
傅利叶智能发布的 gr-1 人形机器人,拥有40个自由度,高达300nm的关节模组峰值扭矩,步行速度可达5km/h,并能负重50公斤。
特斯拉的 “擎天柱” 人形机器人,配备28个执行器和11个自由度,能够灵活抓握,完成行走、上下楼梯、下蹲、拿取物品等复杂动作,并具备了保护自身和周围人安全的能力。
“具身智能”赋予机器人“灵魂”: “人形双足机器人”被视为通用机器人的 终极形态,其目标是能够完美融入人类生活和工作环境,实现 人机交互、情感陪伴,甚至在危险环境中执行任务。今年 AI大模型的涌现,为人形机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启资本合伙人陈昱认为,机器人和具身智能是大型模型通往物理世界的最佳载体。 具身智能将智能算法与机器人的感知、行动和环境交互能力相结合,使机器人能够以更自然、更智能的方式与环境互动并完成任务。简而言之,如果说“人”的形态赋予了人形机器人“身体”,那么具身智能则赋予了它们“灵魂”。
资本市场强势注入: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爆离不开资本的强大助力。
月泉仿生宣布完成千万元级天使轮融资,由中关村发展集团启航投资。
达闼机器人发布首个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并将其接入人形机器人Cloud Ginger,获得超10亿元C轮融资,由知识城集团、上海国资联合领投。
稚晖君(原“华为天才少年”)创立的上海智元,成立仅半年已获得四轮融资,最新一轮为A++轮,投资方包括 比亚迪、沃赋创投、蓝驰创投。其发布的 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总体而言,中国机器人产业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商用服务机器人在复苏中寻求全球化突破,而人形机器人则借助AI大模型的东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展现出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