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96年,J. Edward Colgate和Michael Peshkin教授首次提出“协作机器人”的概念,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便悄然拉开帷幕。 如今,协作机器人产业正以势不可挡之势蓬勃发展,产品类型日益多元,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更是节节攀升。 它以其独有的优势,正在成为重塑制造业格局,定义未来智造的新引擎。
历史的回顾: 从萌芽到腾飞,协作机器人的发展之路
2008年,丹麦企业Universal Robots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协作机器人UR5。这款产品标志着协作机器人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全球协作机器人产业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启动阶段,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涌入这个充满潜力的赛道,开启了协作机器人行业的黄金十年。
2015年,中国协作机器人产业扬帆起航。下游行业对柔性自动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国产协作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资本的涌入,推动了协作机器人领域的持续融资轮次,加速了产业的成长。顺为资本、红杉资本、联想之星等知名资本先后入局,为协作机器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来自各方的资金纷纷注入,协作机器人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数据显示,在 2015-2021年间,国内协作机器人市场共经历了58次融资事件。
数据说话:产业规模与市场前景
近日,高工发布的《2022协作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显示,中国协作机器人市场在经历了2017年起量带来的高增速(60%)以后,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再次迎来高速增长。2021年市场增速高达87.62%,远超全球增速。 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在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整体销量的占比达到了51.02%,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力量。
数据显示, 2021年中国协作机器人销量达到18623台,同比增长87.62%;市场规模达到20.39亿元,同比增长76.84%,增长显著。 2016年至2021年, 协作机器人销量及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51.94%和41.46%。 这些数字,充分展示了协作机器人产业的巨大潜力。
应用落地: 场景拓展与行业渗透
协作机器人的蓬勃发展,与下游应用的逐步推广密不可分。 协作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展, 3C电子、汽车零部件、机械加工、新能源、医疗保健等细分市场,都已成为协作机器人大展拳脚的舞台。
2021年,3C电子和汽车零部件行业依然是协作机器人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市场占比合计超过57%。 在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国内的艾利特机器人、中科新松、珞石机器人等企业研发的协作机器人,正在拧紧中控屏、进行发动机缸盖检测。在3C电子领域,大族机器人、慧灵科技等企业,则利用协作机器人实现手机屏制造生产。
在制造业生产中,协作机器人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在那些人力需求量大且重复性劳动占比较高的场景,协作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协助工人完成上下料、装配、检测等任务。 一台协作机器人即可服务多台机器,有效节约设备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展望未来: 智造时代的无限可能
协作机器人凭借其安全可靠、易于部署、灵活便捷的特点,正在成为未来智造的关键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协作机器人将会在更多的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可以预见,协作机器人将会在制造、服务、医疗等众多领域,构建起更加智能、高效、柔性的生产和服务体系。在未来智造的大潮中,协作机器人将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它颠覆传统的思维,重新定义了人类与机器的协作,引领着制造迈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