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今正经历飞速转变,这种转变在以前也曾发生在日本等发达国家身上,即工厂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面对不断上升的人工成本和固定成本,中国自动化的节奏之快引人瞩目。
企业自动化的节奏由市场对产品质量和精密的需求决定,跟一个国家的经济体规模也有关系。
中国的汽车产业是最佳的例证之一。通常来说,汽车行业理应是所有行业中自动化程度(机器人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事实上,中国的新建汽车工厂,已经拥有了全球最高的机器人渗透率。
例如2014年10月投产的日产(Nissan)大连工厂,拥有83%的机器人渗透率,是日产全球工厂中最高的一个。相比之下日产的广州花都工厂渗透率只有56%,这家工厂投产于2004年5月。
本土汽车企业,如吉利(Geely)正在这方面努力的追赶,例如该企业在宁波的新建工厂,在冲压、焊接、喷漆等生产流程中积极引进了外国的最新型装备,用以替换国产装备,该工厂每月产能在15万辆左右,使用了超过100台点焊机器人,这一比例与外国的汽车工厂相同。
高盛还表示鉴于政策的支持,中国工厂的现代化进程可能要比预计的快:
鉴于中国政策的支持,我们认为“未来工厂”在中国的实现要比预计的快(尽管这不一定最符合代表经济效益)。
据我们所知,一家领先的系统集成企业正在和中国某省级政府商讨,由政府产业基金(200亿元人民币规模)出资在当地建立一家高度自动化的示范性工厂,生产先进的硬件和工业软件,有望成为整体制造服务提供商,或者成为企业们可以租赁的工厂。
但是有先进例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目前整体自动化水平较低:
中国仍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代表了30%全球制造业GDP,中国公司一直在密集谈论工业4.0,但我们认为多数公司其实还未完成工业3.0/自动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