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口红利消退,倒逼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曾凭借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低廉的用工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 以15-64岁的劳动人口为例,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在一段时间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尽管国家相继推出了“全面二孩”和“三胎”等政策,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仅在2016年出现小幅反弹后便再次下滑。 这预示着未来我国的出生人口将持续下降,导致劳动力总量减少。
人口红利的消退直接导致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的增长。 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14年的51369元上涨到2021年的92455元。 如此逐年上涨的工资水平,意味着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进而对企业利润带来一定的压力。 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人口成本不断攀升,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持续走低,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招工难等挑战,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
2. 机器换人的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进出口价格差距的缩小也使得“机器换人”更具性价比。 经过技术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进口均价已从1996年的4.76万美元/台下降到2019年的1.63万美元/台。与此同时,由于劳动力下降导致的人工成本持续上升,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加之工业机器人带来的效率提升、更为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自动化带来的其他收益,都使得工业机器人展现出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成为越来越多企业优化生产管理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3. 政策大力支持,助力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并抓住全球机器人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 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这不仅需要提升机器人技术水平,还需要努力扩大市场份额。
为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机器人相关的战略规划。 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设计了顶层规划和路线图,旨在通过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制造业在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在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领域,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突破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减速器等关键技术,并部署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主要任务。 为进一步推动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2022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开展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推进专业化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并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同时推进无人机、无人艇等无人系统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积极拥抱自动化、智能化,从而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