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支撑工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工业数字化转型的宏伟目标,工业软件标准化工作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标准体系。该体系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并涵盖以下五个关键组成部分:A. 通用基础、 B. 产品标准、 C. 测试验证、 D. 系统集成、 E. 行业应用。这样的架构能够全面覆盖工业软件的各个方面,从基础共通性到特定行业应用,确保工业软件的规范化、互操作性和高质量发展。
一、 A:通用基础标准:夯实工业软件的基石
通用基础标准用于解决工业软件领域的基础性和共性问题,位于工业软件标准体系结构的最底层,是产品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得以建立的基础。 该部分可细分为**“基础标准”** 和 “通用标准” 两大类, 两者共同构成了工业软件运行的基石:
基础标准: 这是在工业软件领域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术语、分类、框架和命名规则等。它们为后续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和规范。
通用标准: 是针对工业软件这一标准化对象制定的共性标准,也为其他工业软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通用标准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通用基础软件: 指工业软件赖以运行的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
通用平台: 指工业软件相关的工业应用管理平台、工业数据管理与协同平台、数字化技术平台、工具链平台、开发环境等。
通用数据: 是指工业软件产品的数据格式、产品间的接口数据、工业数据技术/模型/应用以及工业大数据等。
通用技术: 是指工业软件相关的知识工程、机理模型、工业智能、工业资源、工业互联、工业软件云、工业数字孪生、共性内核、软件工程、软件可信性等关键技术。
二、 B:产品标准:聚焦工业软件的核心
产品标准是标准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针对工业软件产品的技术要求,并与工业软件产品密切相关。其主要目标是规范各种类型工业软件的功能、性能和接口,从而促进产品之间的互操作性和数据的共享。 产品标准主要涵盖以下五大类:
研发设计类产品: 包括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EDA(电子设计自动化)、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PDM/PLM(产品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和六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安全性、可用性 和环境适应性) 等软件的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
生产制造类产品: 包括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DCS(分布式控制系统)、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MES(制造执行系统)、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等软件的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
运行保障类产品: 包括 PHM(预测与健康管理)、IETM(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MRO(维修、维护与运营) 等软件的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
经营管理类产品: 包括 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HRM(人力资源管理) 等软件的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
嵌入式工业软件: 由于嵌入式工业软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体系,本文主要关注上述研发设计类等交互式工业软件的产品标准。
三、 C:测试验证标准:确保工业软件的质量
测试验证标准主要针对工业软件产品的测试、验证和评价,旨在保障工业软件产品的质量。 这些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工业软件产品测试标准
产品验证标准
系统测试标准
适配验证标准
这些标准将规范工业软件测评、验证相关的要求和方法,从而促进工业软件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 D:系统集成标准:实现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
系统集成标准旨在规范工业软件产品之间的横向集成、纵向适配,包括接口规范、集成规程以及集成产品开发(IPD)等方面的标准化。 通过加快推进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相关标准的立项与研究,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工业软件产品之间的集成和适配问题,促进数据共享和流程协同。
五、 E:行业应用标准:满足行业定制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