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减速器乃至中国制造业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材料,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是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而现在利润不断萎缩,很多厂家面临倒闭风险,活下去都是问题。
第二个是在设计方面,模仿再创新的逆向模式帮助国产厂家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但是从一到多的过程,这个模式就不再适用了。
参考汽车的新品发布,首先是做出尽调,终端用户提出需求,企业瞄准具体需求,思维碰撞产生思路,再到一步步的设计出草图,后样品检测。这才是正确的新品开发,在这个过程中更是要有着下游用户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出适用于市场的产品。
还有一点就是利用设计软件进行模拟演示,这个行业并没有统一的平台,大家的手段五花八门,但是受制于目前国内工业软件的整体欠缺,能做到完全自主设计的还是少之又少。
谐波减速器的成本主要来自柔轮、钢轮、柔性轴承、交叉滚齿轴承等等,进口的贵但是质量好,国产便宜但是质量不好,例如交叉滚齿轴承,进口的三四百,国产的可能只需要百十来块,价格相差好几倍。
GGII认为,机器人行业的下行对于国产零部件厂商而言机会大于挑战,从面向的客户群分布来看,虽然外资机器人厂商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外资巨头厂商面临更大的业绩增长压力和盈利压力;相对而言,国产厂商则是更加开放与灵活,并在细分领域不断获得稳步增长,在大环境下行的当下,亦是破局与突围的良机。
说的直白点就是,这轮厂家的大量入局不仅仅让国人认清楚了在精密制造上与外国的差距,教育了企业家,培育了市场,更是直接的拉低了外资品牌的价格,虽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外资品牌颓势已显,国产先烈虽败犹荣,死而无憾。
而且通过对比2016-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减速器市场格局的变化,可以看出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日系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逐年下滑:一方面是机器人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新进厂商的不断进入,市场面临新的裂变过程,市场格局将迎来新的重塑。
另一方面,过去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一直是卖方市场,买方的议价权和选择权偏弱,随着国产各类型厂商的进入,虽然短期内在技术与性能上难于赶超日系两大巨头厂商,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满足了部分特定的客户群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毕竟他们开始的心愿就是拉下来日系的价格,过程有点曲折,但结果是好的。
随着偏商用的服务机器人不断发展,未来谐波减速器的发展方向正在向着小型化、集成化、轻量化发展。
在一些新市场、新需求的应用方面,目前的谐波减速器已经无法满足。例如在偏商用的人体外骨骼机器人上,谐波减速器在长时间的高速运转下或产生发红、发热,这个时候人要进行穿戴、弹跳就会容易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以大家都在不断进行新材料的探索,有使用铝合金的,因为其隔热效果较好,也有航空材料等新型合金,这些产品已经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另一方面在商用的服务机器人方面,商业环境给与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空间越来越小,很多厂家如绿的、来福都在开发自身的AC执行元件,或者称为机电一体模组,将电机和减速器结合起来,再通过驱动器进行运转。更是尽可能的采用中空走线的模式,来保证产品的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