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强大建立在极大的人口红利和环境资源的基础上,这些优势总有一天会耗尽,到那时,“大”将不再是优势,甚至有可能演变成负担。近些年来,这样的趋势逐渐明显:在制造业领域,我们的产品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缺失;低端产品领域,市场趋于饱和,销路不畅且竞争激烈,人口红利的逐渐丧失也在不断的压缩低端产品的利润空间。中国的制造业再一次来到悬崖边上,要想安全着陆,我们需要一双坚强的翅膀。
以人为本一直是中国先辈的智慧结晶,我们有着世界上大的人口基数,按理说,这应该是我们的优势,可惜我们并没有将这种优势转化为的胜势。阻碍中国的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有两头拦路虎,制造能力不强以及创新能力低下。归根结底是人才的不足。
在制造能力方面,我国目前制造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技工和技师等技能型人才更是短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提供的数字表明,在技术工人方面,发达国家技师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的比例却相反,初级工比例高,技师则比例很低。制造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方面同样不容乐观。虽然近年来,我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及出口增长迅速,在钢铁等领域甚至已经跻身世界生产大国的行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方面,我国所占的比重依然较小。如果用技术产品在世界工业生产及工业贸易中的比重来衡量的话,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处于的弱势。要改变这种情况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源是多方面的,要想解决它必须多管齐下。
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根本途径,在师资建设上,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能更快掌握新的技术,并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再次,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在教材开发上,加快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的开发和推广。
政府引导在这里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组织大型院校、科研机构、成功制造业企业的技术骨干,通力合作,共同编写教材,而后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精品教材的推广制度。在教学改革上,要注重学以致用,在重视理论指导和研究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技术人才不仅要理论过硬,实践动手能力也得上来,毕竟产品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还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在教学评价上,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学校内部的评估外,要积极引进第三方评估,比如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甚至社会上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
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职业教育同样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的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使员工有更好的机会去接触新的咨询和技术来提高和充实自己。同时企业应该提供良好合理的晋升通道和薪酬制度,使得人才的价值在企业中得到大的尊重和展现,使得更多人的有成为人才的愿望。后保证一个广阔的平台让职员尽情的展现自己,保持一个竞争的环境来刺激员工的成长,并用规范的制度去保持企业的稳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技术的进步永远是生产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科技的进步已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设备的更新,我们在赋予产品更多物理性功能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思考这些功能如何能更好的运作,如何能更简单的运作。科技创新无处不在,我们已经从开发一个新的功能到不同功能的集成使用,并试图通过不同的组合达成不一样的产品体验。人们情感上的诉求在不断的被放大,我们渴望交流和理解,而不单单只是冰冷的数据和信息。而这一切都是软件赋予产品的功能,缺少了软件的指挥和操控,设备无异于麻木不仁缺少灵魂的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