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台设备!”这是赖伟军刚刚得知的一个北京订单的订购数量。赖伟军是北京精雕集团福州分公司的工程师,公司生产能为客户提供小刀具铣削、钻削、磨削等工艺的自动化机器人。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装配自动化机器人展位上,一个上午的时间,业务员手中客商联络表已经密密麻麻填写到了第五页,这种现象在展会当中并不少见。
观望了一年之久的厂家终于开始出手了。赖伟军告诉经济观察报,去年国家“去库存”导致很多厂家减少生产,对工业机器人需求变小,公司设备卖得少,但今年开春以来,对于设备的需求一下子爆发了。
此刻,这种回暖的热流正弥漫在整个工博会的展厅。感受到这股回暖热流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其需求方涉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IT产品、五金机电、卫厨家居等行业。
在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台北办事处主任李荣民看来,一方面中国内地市场是全球较大的机床消费市场,市场前景可期;另一方面,近年来中国内地市场在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云计算发展非常快,整合国际市场资源的步伐也加快,创造了良好的合作条件。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能机器人产业成为时下热门的新型产业。据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达到7.24万台,同比增长了34.3%,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机器人投篮、作画、甚至在蛋壳上进行微雕技术,成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在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国际智能制造展”馆中,展出了境内外约200家智能制造自动化品牌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应用于工业制造。
厦门博奥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史招华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一台自动化设备的效率约等于六个人工装配的效率,加之后续检测所需的两个人,共可节约八个人的人工成本。而在厦门顺琇焊切器材有限公司郑经理看来,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危险性高的切割焊接工作,能够避免工人因疲劳操作带来的工伤隐患、同时有效减少了企业安全隐患。
郑经理对经济观察报介绍道,目前,除了江、浙、沪、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其他地区的制造商普遍对自动化理解程度不高、自动化概念也比较模糊。在他看来,运用自动化设备,并不意味着能够完成制造的所有环节,而是满足其中的一部分机械化制造环节;而利用工业机器人的前提是,制造商要改变以往制造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也在向个性化和精细化发展。在参加工博会的4万多名客商中,对机器人有需求的多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厦门博奥特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非标(非标准化)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其业务经理史招华向经济观察报介绍道,目前,很多客户对机器人生产、加工的产品个性需要和精细处理,往往不满足于标准化设备制造,而更希望有针对本企业部件加工的“私人订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宏鑫在4月2日举行的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分析了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现状:,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了我国机器人市场约90%的市场份额,仅日本的发那科(FANUC)、日本的安川电机(YaskawaElectric)、德国的库卡(KUKARoboter)和瑞士的ABB四家国外机器人制作巨头就抢占了国内约65%的市场份额;第二,由于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国内机器人产业大部分处在做系统集成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