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与配置的工业云平台。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全球制造业巨头或是互联网巨头而言,由于在信息、技术等方面各具优势,依照各种需求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主要选择。虽然工业互联网发展各据“山头”,但是其扩张速度十分迅速,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优化。
发展工业互联网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利好是巨大的。通过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采集、分析数据来把握工业生产过程,同时还能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这样既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也能为服务商提供商机。
近两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达568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有望超过万亿元。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和现实基础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存在的诸多隐患也值得重视。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全新产业,同时也推动了诸多领域的变革。但是在“万物互联”背后,工业信息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2015年以来,全球每年都会发生数百起大型工业网络安全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业内专家表示,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但是也出现了网络安全事件高发的倾向。并且相关网络攻击呈现定向、趋势,攻击行为也越发显示出组织化特征。一旦中招,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被攻击对象,甚至会波及能源、通信等其他重要行业。
很多时候,网络安全事件都是突然发生,难以防范,原因就在于工业系统存在的技术漏洞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被发现,导致病毒能够在其中长期潜伏。当黑客在有需要时激活病毒,就容易造成突然袭击,引发更大灾难。
不得不提出的是,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中,许多关键技术与设备依然以国外来源为主。在替代过程中,也存在着国内、国外技术交叉使用的情况,这对于我国工业互联网安全来说是很大的隐患。
虽然伴随工业领域数字化、联网化的推进,网络安全问题逐渐受到重视,相关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健全。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工业企业以及其他行业对于网络安全防护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工业互联网领域也十分缺乏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人才培养也在积极推动当中。业内专家建议,应当充分利用高校、企业专业优势,通过产学合作来强化网络安全学科建设与相关培训体系发展,加快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特别是基础运维人员和分析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