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1世纪的城市排水系统是促进城市用水的健康循环,恢复水环境的生命线工程。它的任务早已超出了排除雨、污水,保护城市生活环境,防止公共水域污染的范畴。我国都市排水系统将成为城市用水健康循环的纽带、资源与能源回收的基地,起着人类社会水循环与自然水文循环和谐连接桥梁的作用。
从目前我国主要模具企业对机床的使用情况来看:资历雄厚的国有模具企业、三资模具企业使用的高中档设备都是从日本和欧美进口的,低档设备则购买台湾的;而江浙、广东一带,实力水平不等的民营模具企业,在发展初期选择国产或台湾的机器(也以台湾机器为主)。国产设备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台湾机器便宜、可靠、服务及时,受到江浙模具企业的青睐,因此他们现在大都用台湾的机器。一些发展更好的企业则选购国外的机床,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加工水平的提高,对精度和质量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这将是台湾机器难以企及的。“我在参观黄岩模具厂时发现,他们正在引进日本、欧洲的新装备。”曹延安举例说。
国外机床在高档模具制造设备方面的统领,其原因固然是与他们的产品质量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他们针对中国模具市场的策略相关。国外模具制造设备企业对中国市场十分重视,一个明显的体现就是比国内机床企业更热衷于参加由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组织的模具展。2006年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规模将达5万平方米,境外主要机床厂无一缺席,均积极报名参加。而从上届展会情况看,国外机床企业参展数占机床展商的2/3。相反,国内许多模具设备企业没有参加,一些企业在大力动员下虽然参加了展会,但重视程度不够,展位面积很小,参展产品不多,没有体现出一个知名企业的品牌和气势。
雨水收集与排除系统,即雨水道与合流水道是排水系统的重要部分。以往的规划原则偏重于就近将雨水排放于河道体系,迅速地流入下游入海。雨水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最主要来源,是水资源的源泉,如何更合理地为人类服务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改变尽快排除雨水的错误观念。应加强雨水的地面渗漏,补给涵养地下水,建立雨水调蓄体系,包括街坊、小区调节水池,也包括地下水库。不但可以调节洪、旱季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减轻洪水灾情,还可以减少城市雨水道的建设费用。改造合流制下水道也是雨水有效利用的重要问题。
目前污水污泥的处理与处置是各城市污水厂头疼的问题,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有许多厂只顾排放水质达标,而将污泥偷偷地又排放到水体或城市下水道,造成二次污染,这是最大的浪费。常规污泥处置如焚烧,它的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昂贵,多数城市不堪重负。许多西方国家,将污泥灰做为建设材料,经济上投入太多,收益不大。目前国内较多的是将污泥进行填埋处置,既占用了大片土地,也废弃了大量的污泥资源。那么污泥的出路在那里?在于回归农田,从大地而来到大地而去。从自然界N、P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出发,城市污水污泥应当做农作物的肥料,同时也使耕地获得了有机肥分,避免土壤板结,可维系农业的持续发展。这是城市污水污泥的正当的,也是自然的出路。
按着传统规划原则,污水处理厂尽可能摆放在城市下游。但是这种系统布局,使污水再生水源远离用户,增加了相应的回用水管网费用,不利于污水资源化。因此,在确定污水厂厂址时,除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排水系统、受纳水体的水文特征及环境容量外,还应对再生水用户进行详尽地调查分析,这些用户包括城市中的自然水面、小河的生态与环境用水;绿地、公园浇洒用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小区中水道。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分布,水量与水质需求,综合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数目以及处理程度。
根据长期实践经验,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以发挥规模效益,降低建设费用,所以以往尽可能集中建设大型污水厂。但这种观点并没有考虑到污水回用的因素,如果考虑到再生水的回用所需铺设的输水管道、提升泵站等费用,考虑到因为污水回用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负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可以肯定,在城市下游建立集中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在经济上并不是最优的,也是和促进污水回用相悖的。因为污水厂的数目过少,势必远离再生水用户,加大再生水输送管道的距离和投资,增加回用水成本,不利于污水回用事业发展。因此,城市污水厂的数目不应拘泥于传统经验,而应该依据城市中实际污水回用的需要在适当位置建设合适规模的污水处理厂,使得整个城市形成大、中、小及上下游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厂分布的格局。
污水处理程度和工艺流程如何选择?国内许多城市只注重于污水二级生化处理,来达到水域的排放标准,但从水循环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求出发,在许多场合下都是远远不够的。都需要提高污水处理程度,进行深度处理和超深度处理,才能恢复城市水体功能,恢复良好的水环境。虽然推进污水深度处理有着认识上的和经济上的巨大困难,为许多城市领导和环境专家所不理解污水处理尚未普及,何谈深度处理。但是,随着污水资源化的推进,为保护城市供水水源、海湾鱼场,为恢复我国良好水循环,污水深度处理和超深度处理必然发展起来。水质专家、环境保护专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主动地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