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数字长城:多维度构建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安全防护体系

   2025-11-05 工业品商城7
核心提示:在新型工业化浪潮奔涌、网络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网正成为企业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人、机、物”的深度互联,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界限,赋能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网络化融合,为制造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在这股数字化浪潮之

 在新型工业化浪潮奔涌、网络强国与制造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工业互联网正成为企业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人、机、物”的深度互联,工业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界限,赋能工业经济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网络化融合,为制造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然而,在这股数字化浪潮之下,保障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的安全与自主可控,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乃至国家工业安全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工业互联网供应链潜藏的攻击与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套全生命周期、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以期为企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安全建设指导。

辨析风险根源: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面临的多重挑战

 我国工业门类众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蓬勃发展,规上企业对提质增效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相较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在信息与安全领域仍有差距,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供应链仍面临不容忽视的网络安全风险。一旦供应链的任何一个节点被攻破,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给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无论是在线应用、平台运营还是标识解析,带来巨大的连锁威胁。

深度解析:产品与服务的生命周期风险

 针对产品及服务在其生命周期各阶段引入的安全风险,企业需要根据产品自研程度、代码来源以及服务接入情况,采取差异化的防护策略:

• 针对自研软件和系统:

• 设计阶段: 深度分析行业场景与企业实际需求,确立安全需求。采用安全架构与设计模型,明确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机制。

• 开发阶段: 遵循安全编码规范,在安全编译环境下,使用安全编码工具,将缺陷代码、漏洞、恶意代码或“后门”的生成概率降至最低。

• 测试阶段: 运用安全代码审计、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工具,对代码进行细致分析,及时发现并修复代码缺陷、逻辑问题和潜在漏洞。

• 使用阶段: 严格按照安全设计进行安全配置,确保基于业务、角色和权限的身份鉴别及访问控制机制的有效性。定期或在安全事件发生时,执行病毒查杀及漏洞扫描,发现隐患后立即维护。

• 运维阶段: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产品升级、漏洞修复或安全加固。完成后,必须进行安全性测试和完整性校验。

• 废止阶段: 遵循废止处理流程,对数据进行安全处理与保护,安全移除代码,并按流程停用系统。

• 针对开源组件、软件和系统:

 在首先评审并确保其来源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企业可省略设计和开发安全阶段的考量。其余生命周期安全防护流程,则与自研软件和系统的防护要求保持一致。

• 针对采购的组件、软件和系统:

 企业应通过合同或协议对供应商进行明确约束,要求其及时进行产品升级、安全异常通知及维护。若供应商已中断服务,企业需主动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并密切关注相关网络安全事件和漏洞信息。一旦发现漏洞,应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进行升级、修复及加固。

• 针对采购硬件中的固件:

 同理,企业需通过合同或协议约束供应商,确保其提供及时安全异常提醒和维护。如供应商中断服务,企业需主动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并关注相关安全事件,必要时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服务商进行漏洞修复或安全能力提升。

• 针对接入的平台:

 企业应重点进行配置核查,确保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传输安全以及接口防护均符合企业自身的安全标准。

构筑坚固防线:供应商与服务商管理

 应对采购风险,加强对供应商和服务的供应链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平台企业或标识解析企业,应建立并维护供应商和服务商名录。在采购前及周期性地进行初评与复评,评定内容应涵盖:中断供应的可能性、企业的网络安全建设与响应能力、以及一级供应商对其二级供应商的安全约束能力,从而确保供应商及服务商具备可靠的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鉴于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企业可优先选用国内的供应商和服务商,通过多元化布局,有效规避因“断供”带来的网络安全损失。合同或协议中应对所采购产品与服务进行明确约束,一旦发生供应链攻击事件,供应商或服务商必须及时响应与处置,包括通报新发现的漏洞、修复漏洞、进行软件或系统升级等。对于平台企业而言,尤其要重视接口安全;通过设置双向的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有效防止攻击者非法入内,避免数据被篡改或窃取,保障平台及其接入企业的安全。

固化安全基石:制度建设与人员管理

 针对运营过程中因管理疏漏而产生的风险,企业应从制度建设和人员管理两方面入手,构建规范化、体系化的安全保障机制。

• 深化制度建设:

 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与业务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涵盖配置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运维管理、人员管理等关键环节。

 针对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庞杂的资产要素(固件、组件、软件、系统),企业应梳理形成基于组件的物料清单(BOM)和构成图谱,并定期更新,一旦发生变化,立即进行完整性和安全性验证。同时,应建立基于代码、组件、软件、系统清单的源代码库和漏洞库,并持续维护。

 此外,企业需制定针对供应链安全的应急预案,并结合审计、数据备份及恢复机制,定期展开实战演练,确保在遭受攻击时能迅速、高效地响应。最后,定期进行供应链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明确风险级别,通过审批流程进行风险处置。

• 强化人员管理:

提升人员能力是关键。对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相关的技术操作人员、软件开发测试人员、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等,应定期开展供 应链安全相关技术和制度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供应链要素识别、风险管理、安全配置、漏洞处理等,并深刻认知工业互联网供应链安全对企业的重要性,避免因误操作引发安全事故。

 强化员工道德约束亦不可或缺。根据角色划分权限,明确员工职责,制定违规行为惩戒措施,必要时可签署协议并设置“AB角色”隔离机制,以此防范社会工程学攻击。对于核心工业企业及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可考虑组建供应链安全保障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背景调查,确保其能够有效应对突发供应链安全事件,并具备安全事件分析与应急处置能力。

凝心聚力,共筑未来

 我国始终坚持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供应链安全作为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已从建设、采购和日常管理三个维度,探讨了工业互联网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构建安全防护体系的具体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卫星通信、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的安全防护体系也必将与时俱进。在政策指引、行业标准以及实战驱动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安全、更可控、更具韧性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将得以构建,为我国制造业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