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是现代工业的血脉,“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大的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支撑,其中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扮演着核心角色。长期以来,PLC市场被欧系(西门子、施耐德)、美系(罗克韦尔、GE)和日系(三菱、欧姆龙)三大流派主导。在国家安全、供应链韧性及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驱动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PLC产品已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基于中国PLC产业的现状与挑战,提出并深化“中国系”PLC的发展构想。
事实上,中国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由“引进”到“自主”的转变,已经在另一个关键领域——工业机器人——得到了生动体现,为我们发展“中国系”PLC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参照与强烈的紧迫感。
在2016年以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本土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与海外龙头存在较大技术差距。彼时,政策导向以“市场换技术”为主,鼓励引进海外机器人企业的投资,并同步推动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在这一策略下,国际四大机器人厂商纷纷在中国建设生产基地。
然而,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实现了爆炸式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2年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飙升至44.3万台,8年间增长超过12倍。2024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12万台,同比增长4.9%。[见图X,此处可插入您提供的图2]
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也印证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飞跃。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的机器人密度已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6倍,排名跃升至全球第五位,仅次于韩国、新加坡、德国和日本。展望“十四五”规划,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目标到2025年较2020年翻番,预计达到500台/万人左右,意味着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崛起。正如蔡震坤博士所分析的:“政策上的支持,《中国制造2025》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是重要推力。”同时,老龄化趋势和最低工资标准的不断提高,促使企业产生了“机器换人”的内生动因,为自动化升级提供了客观条件。当相关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技术积累也为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创造了土壤。
新松机器人汽车行业高级总监程虎丰也进一步指出:“产业升级是中国提出智能制造近十年来的显著变化,企业正从离散、个性化发展走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口红利的下降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和高昂薪资。疫情后,完成智能制造转型的企业展现出更强的生存能力、产能弹性和质量稳定性。此外,机器人成本的下降也缩短了企业的投资回收期。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机器人用量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