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核心关键词。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对如何理解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及其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阐述,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源自技术革命,成于要素创新
苗圩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即加快重大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他指出,中国在应用技术创新上成就斐然,但在颠覆性科技创新方面仍需加强。借鉴美国企业创新史,如通用电气、杜邦、贝尔系统早期建立的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如今备受瞩目的OpenAI,都证明了企业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攻关中,应进一步发挥华为等领军企业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在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苗圩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的活力。其中,他特别强调了“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的趋势,认为以数据驱动的要素组合优化,是激活“新要素红利”的关键。
现代化产业体系:承载新质生产力,焕发经济新机
中国作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然而,部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步伐偏慢,中国制造整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苗圩认为,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生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这要求加快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型工业化:加速生产工具迭代,拓展生产场域,重塑产业人才
苗圩将“推进新型工业化”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他阐述了三层深刻内涵:
• 加速生产工具升级换代: 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融合应用,正驱动生产工具向更智能、高效、低碳、安全方向迭代。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生产工具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生产工具的形态,并赋能传统硬件的智能化升级。
• 持续开拓新生产场域: 新型工业化是对人类工业能力边界的新探索,它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对象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激发出新的发展动能。
• 塑造新型产业大军: 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深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具备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新型工业化旨在激发劳动者能力跃升,培育新质劳动者,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新型工业化还驱动了“发展模式创新”,推动生产力要素组合优化。苗圩强调,以创新为驱动的新型工业化,是“新质要素×其他要素”的倍增效能。他尤其看重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互联网大国的优势,认为挖掘数据等新要素的巨大价值,能够释放新的生产力潜力和经济发展空间。
以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方面战略部署
面对如何以新质生产力加速新型工业化这一重要命题,苗圩提出了四个关键抓手:
1.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重点领域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非对称竞争优势;加快共性技术平台、中试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升计量、标准、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产业化作用。
2.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同时,通过技改和设备更新,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实现效益提升。
3. 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1. 智能化: 以通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绿色化: 发展绿色制造,实现生产节能、清洁、低碳,提升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 融合化: 推广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产品服务价值。
4. 加速产业人才机制创新: 建立服务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招引与培养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适应数字化、智慧化、定制化生产的产业工人和复合型人才。同时,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增强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
苗圩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协同关系。通过技术革命、要素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推进,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快构建引领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