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4年4月)中国制造业经济在2024年伊始便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根据财新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分项数据显示,3月份,供需环节均呈现出扩张加速的喜人态。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在此前基础上继续攀升,其中生产指数更是创下近十个月来的新高,预示着中国制造的“马达”正在强劲运转。
供需两端齐发力,出口表现亮眼
3月份的制造业数据显示,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海外市场,都呈现出积极的扩张态势。新订单指数持续走强,尤其是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域,并且攀升至2023年3月以来的最高点。这表明,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正在显著回暖,国际贸易的活力正在被重新点燃。
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市场环境的改善和需求的提振,正有效地推动着新业务的增长。从产品类别来看,投资品类在本月产量增幅最为显著,显示出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加大技改投入的决心。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订单方面,消费品类和中间品类的需求增长尤为突出,而投资品类的新订单需求则出现微降,这可能反映了短期内消费和工业下游应用场景的复苏更为迫切。
就业市场回暖,但结构性挑战犹存
在供需同步扩张的背景下,制造业的就业市场也显露出积极信号。3月份的从业人员指数较1月份持平,并达到了近七个月来的最高点,尽管仍略低于50%的荣枯线,但收缩幅度已明显放缓。这表明,尽管部分企业仍在进行重组和成本控制,导致部分员工主动或被动离职,用工规模的下降趋势正在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效率提升与成本波动: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
新订单的增加与就业收缩并存,直接导致了制造业积压业务量的增加。3月份,积压业务量指数自近四个月来首次升至扩张区间,这既是订单增加的直接体现,也可能意味着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消耗现有库存来满足订单交付。产成品库存指数连续两个月低于荣枯线,并在3月份触及2023年2月以来的最低点,这进一步印证了企业积极消化库存的策略。
与此同时,向好的市场供需也刺激了企业的采购行为。采购量和原材料库存均有所增加,其中原材料库存指数更是攀升至2020年12月以来的新高,显示出企业对未来生产的预期较为乐观,开始积极备货。得益于恶劣天气的减少以及供应商为满足企业需求而提升的供货效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也重回扩张区间,物流环节的畅通为整体生产的提速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成本方面,3月份的制造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八个月来首次降至临界点以下,部分原材料价格的回落为企业降低成本提供了空间。尽管成本有所下降,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企业继续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也随之降至八个月来的最低点。这反映出企业在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在努力平衡盈利能力。
市场信心提振,前景展望乐观
市场需求的改善,显著提振了制造业企业的市场信心。3月份的生产经营预期指数达到了2023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企业对未来的扩张计划和新设备投资的乐观展望,为支撑未来的产出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解读:经济稳步回升,挑战与机遇并存
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指出,2024年前两个月各项经济数据全面好于预期,财新中国制造业PMI连续五个月维持在荣枯线上,两者相互印证,显示出中国经济整体正呈现回升向好、起步平稳的态势。
然而,王喆亦提醒,当前经济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不确定性。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市场压力、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是就业市场和价格水平的持续低迷,以及内外部需求的进一步提振,仍然是亟待关注的焦点。
他强调,年初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效果正逐步显现。考虑到当前经济仍面临诸多困难,同时2024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又颇为进取,因此,在政策方向上,应继续保持“加力、提质、增效”这一总体方向的一贯性与连续性,以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