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一股由机械与智能融合而生的新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人形机器人。这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如同当年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颠覆信息传播,新能源汽车重塑出行体验,人形机器人正蓄势待发,有望成为下一个划分时代的关键产品。
巨擘洞见:智能融合孕育无限价值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两大产业在这里(人形机器人)相结合,必定会连带出许多新的需求,包括高端机器制造以及软件系统等,这些都必定会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企业,以及相关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态链。”这一洞察,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他精准地预见到了人形机器人作为AI与高端制造交汇点的巨大潜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模仿人类形态的机器,更是催生全新经济增长点、构建庞大产业生态的关键载体。
政策引航,产业加速:万亿蓝海蓄势待发
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的重视,已上升至战略层面。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产业链协同为发展路径,产业的发展蓝图正在徐徐铺展。目标设定明确:到2027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跃升,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得以构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初具雏形,综合实力迈向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切的实现,得益于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的深厚基础、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以及庞大的市场规模,为人形机器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沃土。
“具身智能”的终极载体:从“工具”到“伙伴”的蜕变
人工智能的持续突破,正在点亮人形机器人的无限可能。它们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重复性任务,而是通过与大型语言模型的深度融合,实现主动交互,成为真正理解和回应需求的“伙伴”。
想象一下,一款仿生结构的人形机器人,它模仿人类的肌肉结构,利用先进的电信号驱动,展现出流转型态。更令人瞩目的是,它与大型语言模型的结合,使得机器人在语音表达和情感交互上更显精准和自然。正如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李博阳所言,人形机器人正朝着“外形仿人,交互自然”的方向发展,表情、语言的生动交互,拉近了机器与人之间的距离。
“具身智能”:让机器真正“理解”世界
这一切的转变,核心在于“具身智能”的发展。它意味着智能不再是脱离于物理世界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机器的感知、行动以及与环境的实际互动紧密相连。人形机器人,凭借其与人类相似的形态,成为了具身智能最佳的载体。当人形机器人与强大的AI大模型相结合,它便拥有了感知物理世界的能力,能够运用多模态感官控制自身,并像人类一样,在复杂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数据对于具身智能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人形机器人有天然的优势,它的数据相对来说,可以更直接的从人类的行为数据里获取或者迁移过来,这是非常大的好处。”陈建宇的观点点明了人形机器人获取学习数据的独特便捷性。同时,其与人类高度相似的外形,也更容易满足人类在情感和审美上的天然需求,使得机器人不仅功能强大,更能带来亲近感。
超越“小脑”:赋予机器人“智慧大脑”
过去,机器人的发展往往侧重于“小脑”层面的能力,例如更稳定的行走、更灵活的机械臂控制。虽然这些是基础,但却难以跨越业务流程与实际应用间的鸿沟。科大讯飞人形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曾解释道,机器人可以从A点走到B点,可以完成流水线上的物品抓取,但它并不理解“为何”要去B点,也无法理解“为何”要抓取这个物品。这种“不知其所以然”的 limitation 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业务场景。
设想这样一种场景:在电力设施面临潜在风险时,需要工作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操作,哪怕身着防护装备,风险依然存在。季超教授憧憬着,人形机器人能够代替人类进入这些高风险环境,准确识别阀门,执行关闭操作,并打开通风设备。这一切的实现,关乎给机器人装上一个“聪明的‘大脑’”——一个能够结合实际业务流程、理解任务场景、并能进行时间序列操作的“大脑”。
“我们需要将任务与实际业务流程结合,基于大模型进行微调,形成基于任务场景下的多模态矩阵大模型。让机器人能够按照我们对场景的理解,进行一系列基于时间序列的稳步操作,而不仅仅是简单从A点走到B点,展现它的运动和抓取能力。”季超教授的这句话,描绘了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图景——一个能够深度理解世界、自主决策并高效执行任务的智能伙伴,它将深刻重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开启一个崭新的智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