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誉为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的“操作系统”,是连接海量工业数据、释放工业大数据和工业AI潜力、通向高效生产的关键钥匙。作为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中游的核心,它不仅是数据汇聚者,更是应用创新者和生态构建者,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制造业的格局。
平台本质: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大脑”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本质在于其强大的数据采集、管理、分析与应用开发能力。它通过工业互联网网络,大规模地收集来自生产设备、供应链、运营管理等各环节的海量工业数据,并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呈现、分析及建模环境。在此基础上,平台汇聚了制造企业以及第三方开发者,共同开发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业APP应用。
这种集成的能力,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一个强大的 “中台”。它能够将财务、人力、采购、营销、供应链、研发、MES(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规划)、SCM(供应链管理)等各类业务系统的数据打通、协同,从而实现企业整体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最终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
承载AI的沃土:赋能工业AI的“优良入口”
业内普遍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因其天然集聚了算力、数据、算法及丰富的应用场景,已成为工业AI融合应用的理想载体和“优良入口”。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求呈现飞速增长。正如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技术负责人刘枢所言:“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与搭建,以及其构建的生态系统,正成为重要的投资领域。”
市场现状:增长迅猛,生态日渐成熟
自2017年国家大力推动以来,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大量落地应用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2021年,涌现出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
• 平台数量与连接规模: 截至2022年末,我国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系统已连接超过8000万台工业设备。
• 应用与模型数量: 平台汇聚了85.16万个工业模型,催生了29.33万个工业APP。
• “双跨”平台格局: 2023年,工信部认定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已达50家,其中包括中国移动、用友网络、工业富联、科大讯飞、宝信软件、金蝶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纷纷投入工业软件协同平台(中台)的研发,例如用友网络推出的YonBIP平台,有效实现了多业务系统的协同,推进了全方位降本增效。
市场规模与渗透率:潜力巨大,扩张在即
市场规模方面,根据共研网统计,2022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达601.3亿元,同比增长38.9%,2020-2022年复合增速高达41.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然而,从行业渗透率来看,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普及率约为17.50%,整体渗透率尚不高。但根据工信部《“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目标是将平台普及率提升至45%。
万亿级市场空间可期
基于对未来市场潜力的测算,万亿级市场空间指日可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约为47.20万家。若以每家单位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费用500万元、目标渗透率45%进行保守测算,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驱动未来:平台赋能,智造升级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动能,也为新兴技术(如AI、大数据)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实现路径。随着平台技术日趋成熟、生态系统不断完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必将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核心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