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智”造新高地: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竞逐与中国探索

   2025-10-10 工业品商城2
核心提示: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下一代通信技术到尖端智能算法,全球范围内对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都给予了最高的战略定位。从“黑灯工厂”的未来愿景,到全流程优化升级的智能工厂,各个经济体都在加速布局,力求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抢占先机。面对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本刊

 数字经济浪潮汹涌,已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下一代通信技术到尖端智能算法,全球范围内对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都给予了最高的战略定位。从“黑灯工厂”的未来愿景,到全流程优化升级的智能工厂,各个经济体都在加速布局,力求在全球产业格局中抢占先机。

 面对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意义非凡。本刊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教授,深入探讨了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及本土企业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制造的“长板”与“短板”:速度与深度的较量

 在过去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本土制造业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生命力,形成了多重“长板”。

 首先是规模与韧性。 庞大的制造基础和完备的产业链体系,使得中国制造业拥有无与伦比的活力和承载力。其次是前沿技术的快速落地。 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例如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国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成熟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快速迭代的终端模组成本下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这些技术在生产一线的融合应用。再者是市场创新的驱动力。 本土企业在新模式、新业态的先试先行中大量投入,有效推动了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迭代。更可观的是,其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本土规模以上企业的数字化投入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示着未来蕴藏的巨大增长潜力。

然而,迈向更高质量的转型之路也伴随着显著的“短板”:

 在核心技术领域,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基础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仍需加强,对外依赖度需要持续降低。在基础设施普及度上,虽然互联网普及率已较高(超七成),但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工业软件方面,特别是科学计算和核心引擎软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此外,高端数据处理中心的布局以及数字化配套服务生态的成熟度,都需要更广泛、更专业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共同构建。

环球“塑形”:不同经济体的转型侧重点

 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全球主要制造业中心的转型战略各具特色,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展开部署:

• A体(美国): 战略核心在于“再工业化”,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提升高端产品的全球份额,重点聚焦于前沿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 B体(德国): 目标是巩固和强化其在全球制造业标准制定中的领导地位,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德国标准”,保持其长期以来的制造优势。

• C体(日本): 侧重于构建新型连接社会,大力发展集成机器人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制造”,驱动智能产业的技术迭代。

• D体(新加坡): 专注于成为全球研究中心,加大对尖端智能技术的投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

 中国路径的差异化在于,发展逻辑上更倾向于“技术赋能先行”(数字化优先于自动化),侧重点上则是在加速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以现有信息化基础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层面的“补课”与融合。

腰部企业的“转型困境”:谁来领跑,如何落地?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在不同规模的企业间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大型实体倾向于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部署;而海量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才是本土制造业的基石,它们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

1. 认知与方法论的缺失 (“不想转”“不会转”): 长期采用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中小企业,对于“如何转型”缺乏清晰的路线图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导致行动迟疑。

2. 资金与风险承受力 (“不敢转”): 许多中小企业尚未完成基础的自动化升级,资金壁垒使得它们在试错成本高昂的数字化项目中望而却步。

3. 人才与执行力 (“转不好”): 数字化转型方案的定制与落地极度依赖专业团队。即便引入外部支持,企业内部也缺乏具备足够理解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的人才,易导致项目效果不理想甚至失败。

工业软件的突围:筑牢“数字大脑”

 工业软件被誉为制造业的“中枢神经”。本土在该领域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异:管理类软件已取得显著进展,部分细分市场竞争力已达国际水平;工程类软件差距居中;而科学计算类软件(核心引擎)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

当前的主要障碍在于高价值软件体系的应用场景不足。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本土软件亟需更广阔、更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验证和打磨。

借鉴国际经验,加快本土生态建设至关重要:

• 夯实基础平台: 可借鉴国际领先实践,加强跨界合作,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安全测试床等基础建设,提升“基础不牢”的风险抵御能力。

• 场景驱动创新: 必须主动在可控的、合适的应用场景中释放机会给本土智能装备和软件,提供高速迭代的“试错空间”,加速核心技术的成熟。

 在产业支持层面,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搭建了成熟的支援体系,特别是更关注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本土可以借鉴国际上构建“测试床”和“卓越中心”的经验,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如“云量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和实践能力上的瓶颈,真正实现“想转、敢转、会转”的良性循环,激活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