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曾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助推力。然而,随着制造业迈向智能制造的新征程,传统的“机械臂”模式已显疲态。 智能制造核心要求的“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等特质,对工业机器人的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驱动下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趋势,并结合泰国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实际案例,为行业提供了智能化应用的方法论和实践参考。
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局限:无法适应智能制造的新需求
工业机器人,又称机械臂,最初是为了替代人类劳动,提升生产效率而研发。随着制造业和工业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产效率和人机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也因此日益广泛。
然而,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方式,基本局限于固定程序控制下的“点到点”固定动作,例如拾取、搬运、涂胶、机械加工等。它们只能执行预先示教过的固定轨迹,无法摆脱既定程序的束缚,更无法自主探索未知环境下的作业流程。
这种“教条式”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基于工业4.0目标下的智能制造核心要求。智能制造需要的是能够自感知、柔性化、高速度、定制化地进行工作的机器人,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需要从传统应用模式向智能化应用模式转变,进化为一个具备“智慧”的执行者。
智能制造的崛起,驱动工业机器人“进化”
工业4.0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制造业制造模式的深刻变革,从精益生产转向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成为时代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