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的浪潮汹涌而来,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已然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12月22日,汇聚行业顶尖智慧的“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以“创新引领、数智赋能,信息通信业助力新型工业化”为主题,描绘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这场盛会不仅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现状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擘画。
“数实融合”提速:从试点到规模应用的跃升
本次报告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数实融合”如何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主任刘棣斐在接受采访时,用“筑基-试点-推广-变革”的清晰逻辑,剖析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演进路径。他指出,我国正处于从充分的试点探索迈向**“规模提升”的新阶段。这意味着,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技术和应用模式,已经具备了向全行业大规模推广的沃土。
刘棣斐强调,规模化推广已成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效益、实现产业体系全面升级的核心任务。转型成效显著,体现在:
• 数字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从网络连接到算力平台,强大的基础设施为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后盾。
• 企业提质降本增效的显著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在生产效率、成本控制、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效。
• 关键技术的“换道超车”:依靠数字技术的赋能,一批曾经依赖外部的技术难题,正逐步被国内突破。
• 产业发展新动能的强劲崛起:工业智能、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安全等领域,涌现出数千家创新企业,部分企业营收已超10亿元,构建起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刘棣斐也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重大挑战:
• 规模化应用基础尚待巩固:尽管有成熟的模式,但将这些模式深耕细作、广泛复制仍需努力。
• 供给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的技术、产品和服务供给,仍有提升空间。
• 数据要素价值尚未充分释放:如何更有效地挖掘、利用和流通数据,是释放数字经济潜力的关键。
• 资源保障仍需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是支撑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的基石,需要持续加大力度。
数字技术赋能:驱动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引擎”
面对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使命,刘棣斐提出了数字技术赋能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战略框架,旨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 研发环节的“加速器”:基于数据的研发方式,能够精准预测产品性能,优化设计方案,大幅缩短从概念到量产的周期,降低试错成本,点燃技术创新的火花。
• 制造环节的“优化器”:通过建设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协同,全面提升制造系统的运行效率。
• 服务环节的“价值创造者”: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催生全新的产业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为企业开辟新的价值增长点。
此外,刘棣斐还强调了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提升韧性安全水平,以及通过节能降耗减碳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化的必然生态底色
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史德年提出了更为前瞻性的洞察。他指出,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数字化与绿色化是两大最核心的技术变量。绿色化,已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 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将绿色化作为产业发展的“生态底色”,能从根本上打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源头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 创造新的增长曲线:绿色发展将有力带动出口、投资、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 迈向价值链高端:通过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绿色工业体系。
• 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新质生产力”转化:将绿色低碳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更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合作。
结语
从“2024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传递出的信息来看,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双重驱动下,大步流星地迈向新型工业化的新征程。ICT产业作为这场变革的“吹号手”和“先行者”,正以其强大的赋能能力,引领着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描绘着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新篇章。这不仅关乎产业的未来,更将重塑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