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苍穹,“智”造腾飞:共绘中国海上风电新蓝图

   2025-09-04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澎湃的蓝色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犹如一枚璀璨的勋章,再度点亮了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并非孤立的奇迹,而是由上万个精密的零部件、数十家协同创新的企业,以及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机制共同铸就的辉煌。从风力发电机出自中车株洲电

 澎湃的蓝色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犹如一枚璀璨的勋章,再度点亮了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卓越成就。这并非孤立的奇迹,而是由上万个精密的零部件、数十家协同创新的企业,以及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机制共同铸就的辉煌。从风力发电机出自中车株洲电机的精湛工艺,到叶片凝聚中材科技的智慧结晶,这标志着我国在关键核心部件的自主化研发上实现了100%的突破,为风电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可靠的基础。

核心部件的“中国智造”:突破极限的精密守护

 深入探究这台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的“心脏”,我们必须关注其至关重要的主轴轴承。这三支合计重量超过100吨的巨型叶片,每一次旋转都汇聚着磅礴的能量。而直径达3.2米的轴承,其加工误差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才能保障叶片长时间的平稳流畅运转。回忆起攻关历程,于晨光分享道:“之前虽然没有涉足以如此大尺寸轴承的经验,但凭借我们长久的技术积累,我们与轴承制造商分享了满足风机可靠性所需的载荷、扭矩等详细资料。历时9个多月,我们成功交付了这批轴承,这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里程碑,更是我们结束了不能自主研制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主轴轴承的历史。”

智能化应用:让“风”的能量发挥到极致

 在新时代,智能化的应用正为提升产品性能注入强大活力。在辽阔的渤海海域,山东能源电力集团的9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正高效运转,每年可贡献32.5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正如李伟所介绍:“项目应用了先进的状态参数辨识自适应增功控制技术,能够实时感知风况变化和机组运行状态,确保发电性能达到最优。单机发电量因此提升了约3%。”对于那些面临严峻考验的抗台风型风机,智能控制系统的引入更是功不可没,它能保障叶片始终处于最小受力角度,有效避免涡激振动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了风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集群化发展:打造韧性十足的供应链

 为了提升整个风电产业的供应链韧性,集群化发展正成为关键战略。在广东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未来,这里将汇聚风电整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轴承等产业链的关键制造企业,配套完善的检验检测实验室和大型科研装置。这种“研发设计一体化、工艺流程一体化、生产制造一体化、检测认证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将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于晨光进一步阐述了其优势:“大型风电机组的发电机、齿轮箱等设备体积庞大,陆路运输受限。依托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我们不仅能降低海上风电装备及服务的物流成本,更能打破企业间的‘围墙’,在一个如同超大厂房的环境中,实现不同车间工序的高效流转,大幅减少中间环节。制造完成的设备,还可以就近在旁边的实验中心进行测试,极大地加快了迭代速度,为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大型机组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远海的召唤:探索蓝色能源的无限可能

 全球70%的潜在海风资源蕴藏在水深大于60米的深水海域,这意味着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5月,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色电力的崭新篇章就此开启。“海油观澜号”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超过100公里、水深达100米以上级别的浮式风电平台,它的建成投用,更是将我国海上风电的自主作业能力从水深不到50米,提升到了100米级以上的新高度。

 中国海油研究总院的米立军院长解释了其重要性:“在近浅海,我们依靠钢管或导管架桩基将风机牢牢固定在海底。但在深远海,这种结构的基础变得庞大且成本高昂,性价比大打折扣。浮式平台则能打破作业水深和海底固定安装条件的限制,有效拓展深远海风能资源的开发潜力。”

 然而,深远海浮式风电的发展仍面临挑战。例如,漂浮式风电的关键装备如系泊缆、电缆等高端产品的国内产业链尚未健全;运维数据的积累和经验的分享也相对不足。从成本角度来看,相较于传统的固定式海上风电,漂浮式风电项目的造价仍然较高,平均度电成本高出约3倍,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因此,迫切需要探索颠覆性的新技术和高效的开发模式,以迈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根据规划,我国将大力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远海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示范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开启我国首个漂浮式商业化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在资源和建设条件优越的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等地区,结合基地项目建设,还将推动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开工,并力争在2025年前建成一至两个实现平价上网的海上风电场工程。

协同优化,稳妥前行:稳固海风发展的根基

 不少受访者强调,随着海上风电开发的加速以及向深远海的拓展,相关的审批流程和用海政策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同时,应完善海洋、气象、海事、环保等部门的统筹协调机制,进行整体战略规划,从而促进具备条件的项目能够尽早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保持合理的开发节奏至关重要。行业观察者认为,海上风电技术正处在快速迭代时期,如果盲目追求规模化,采用现有技术“大干快上”,不仅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更无法最有效地利用宝贵的风能资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因此,“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发展的基调依然是“稳妥”,不应盲目追求数字上的增长。

跨产业融合:点亮“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立体开发模式

 要让海上风电行业真正“走得更远、更稳”,跨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在文昌油田群,一条崭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将现有油田群的4个燃料电站与“海油观澜号”风电平台进行整合,实现了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展望未来,这种模式有望进一步拓展:推动海上风电项目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观光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共同打造“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立体开发新格局,从而有效解决单一海洋资源开发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