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个全国生态日(8月15日)之际,中国工业界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拥抱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正积极践行低碳化、智能化的转型之路。例如,全球500强企业ABB位于北京亦庄的工厂,不仅在屋顶铺设了密集的太阳能光伏板,还在厂房内部署了智能配电控制系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该系统能够优化工厂的照明、采暖、通风等能源消耗,每年产生约42万度“绿电”,并减少约400吨温室气体排放。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在国家层面建立了蓬勃发展的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已创建了36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67家绿色工业园区,以及40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累计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个。
何为绿色工厂?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工厂被定义为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现代化工厂。它们是各行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标杆企业引领:京东方打造绿色半导体制造新典范
像京东方科技集团这样的企业,将绿色理念贯穿于生产全周期。作为一家大型半导体显示设备制造集团,京东方拥有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其中,于2017年投产的福州第8.5代TFT-LCD生产线,更是获得了全球智能制造的“灯塔工厂”认证。
京东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底,其全国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屋面光伏装机容量已达约114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0378万千瓦时,这足以满足约30万户家庭一年的照明需求,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万吨。
智能化与绿色化:北京绿色工厂的崛起
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标配”。在北京,绿色工厂在各行各业加速崛起。施耐德电气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通了产品生产到资产运维的各个环节;悦康药业则通过搭建能源管理在线检测平台,实现锅炉余热的有效再利用,并利用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替代原有蒸汽供热,显著提升了能源使用效率。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的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万元产值能耗和水耗,仅分别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的42%和67%,展示出绿色转型带来的显著效益。
政策支持与实践创新: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
绿色发展的强劲动能离不开持续的政策支持。北京市经信局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何瑾表示,北京不断优化地方标准,已发布“十四五”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同时,通过“绿色诊断”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问诊”,并由政府按比例给予绿色技术改造资金支持。自2020年以来,已支持30多个绿色项目,补贴资金接近5000万元。
在北京亦庄这一高精尖产业集聚地,多座可再生水厂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北京亦庄环境科技集团,作为多家水厂的运营方,为众多工业厂房输送高品质再生水。自2008年以来,该集团已累计提供了1.7亿吨高品质工业用再生水,有力支撑了京东方、康宁、中芯国际等众多绿色工厂企业的绿色生产。
绿色供应链的联动效应:带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
在绿色浪潮中,单个绿色工厂需要发挥“链主”作用,带动整条产业链、供应链向“绿”而行。京东方、北京奔驰等头部企业,正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减排降碳,优化工艺流程,实现绿色生产。北京奔驰已与宝钢股份签署了《打造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计划逐步使用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低碳钢,并目标在2026年起将车辆用钢的碳排放强度降低50%至80%,甚至进一步使用减碳95%的“绿钢”。
“十四五”规划: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战略期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领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按照《“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的要求,中国将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相互促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政策深化与技术创新驱动绿色动能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中国正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机制。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出台新一轮绿色低碳政策,重点聚焦无人驾驶毫秒级响应、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的节能减排,并支持有意愿的企业和工业园区探索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通过持续的政策激励和技术创新,中国正点“绿”成金,让绿色发展动能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