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这一举措旨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制造业作为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在促进我国制造业利用外资方面至关重要。 在政策的推动下,制造业领域的外资工作持续推进。
首先,外资准入门槛持续降低。目前,中国一般制造业领域已经实现全面开放,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已经全面清零,汽车行业自2022年起也已经取消了对外资准入的限制。
其次,服务与保障力度不断加强。通过建立诸如“直通车”、“绿色通道”等机制,持续加大对制造业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确保重点外资项目能够顺利落地并经营。
种种举措增强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全球跨国投资低迷,但中国制造业利用外资保持稳定,高技术制造业更是实现了显著增长。这表明,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信心是充足的,中国制造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将为外资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空间。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述政策,未来,相关部门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将贯彻“内外资一致”原则,依法平等保护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
其次,进一步完善制造业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协调解决重点外资企业和项目落地和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以此来增强外商在华投资信心。
最后,认真执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 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以及我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一步提升吸引外资的质量,优化外资布局,从而做好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还明确提出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相关部门将依据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制造业转移发展指导目录(2022年本)》,聚焦产业链的强链补链, 引导各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有序承接、错位发展,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其次,深化区域合作。鼓励地方建立健全区域对接合作机制, 发挥企业、园区、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方面作用,深化和拓展“链式”转移等转移合作模式,实现东中西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再次,搭建对接平台。加强供需对接,精心办好系列对接活动,高水平建设园区等承接载体,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精准高效服务,推动签约项目尽早形成现实生产力。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健全外资服务体系,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平台作用,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而言之,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加强服务保障,中国正积极吸引外商投资,特别是制造业领域。同时,通过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深化国际合作,力求构建更加互利共赢的新发展格局。 这将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