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低碳转型,数字化技术正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实现高速增长,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量更是大幅超越去年全年总量。这些最新数据显示,工业领域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正在稳步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正在加速。
据悉,多方正积极协同,深入推进绿色制造的各项工程,并将出台指导意见,以期全面加快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进程。这一体系的完善,旨在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并进,为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显著成效
工业部门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日益凸显。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先进制造领域,例如钢铁行业,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使得生产过程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石化行业则通过大型化装备的应用,提升了整体产能与效率。水泥行业也通过提升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的平均单线规模,实现了生产的集约化和绿色化。更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已构建起9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集群的主导产业总产值已逾20万亿元,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跃升,成本效益双赢: 多个部门已累计对超过5万家企业提供了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目前,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能效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5G基站的单站能耗,相较于商用初期已下降20%以上,这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优化。在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方面,已建成超过1万个服务网点,今年1月至5月的回收量就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这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宝贵的二次资源。
• 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形成全球领先优势: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产量已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连续八年位居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的产销增幅均超过40%,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和供给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是立足 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并为未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战略性部署。通过绿色低碳的升级改造,各行业的技术装备大型化、绿色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多项关键工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效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无疑是数字化赋能和绿色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字化转型:驱动工业绿色升级的核心引擎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数字化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各方正积极推动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在某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三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得以高效运行。通过先进的智能化服务系统,数名技术人员在监控室便可远程察看并实时调控生产流程。企业内部人士介绍,碳排放模型在水泥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生产现场部署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配合平台端的各类智能控制和诊断模型,以及数字孪生仿真系统,能够对水泥生产的全流程进行实时模拟。这种数字化改造不仅实现了对水、电、气消耗的精细化管理,更通过将能源计划与生产计划有效结合,帮助企业每年实现数万吨的碳减排。
在另一家大型能源企业,基于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企业核心生产场景(如配煤、发电、电解铝等)打造的“煤电铝一体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正发挥着显著成效。通过产业链数据的全面可视化,聚焦产量、能耗、物耗等关键瓶颈,企业自主研发了多款工业APP,如电解槽工艺自优化、精准出铝、智能化配煤等。这些APP有力地助力了企业的精准节能和智慧降碳。自解决方案实施以来,在某一生产基地,年化节降效益已达数千万元,年降碳排量更是高达十万余吨,工厂整体运营效率提升近20%。企业正积极推广这一成功经验,致力于打造行业内的智能制造标杆。
工信部门的数据显示,各地累计建设了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不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些成功转型的工厂,其生产效率平均提升约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超过27%,而碳排放则平均减少了21.2%。这些显著的成效,无不彰显了数字化赋能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展望未来:持续优化政策体系,深耕绿色发展
尽管已取得积极进展,但传统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产业结构中高耗能特征依然存在,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部分高耗能行业的发展仍未进入平台期。能源替代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多项支持举措正在酝酿之中。未来将深化绿色制造推进工程,研究出台加快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持续健全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目标是打造更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同时,还将加大对绿色智能船舶、绿色建材等产品推广应用的力度,并积极实施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大力培育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
此外,节能降碳专项行动将得以深化。通过加强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推广工业绿色微电网场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立完善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机制。
总而言之,工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未来的重点将是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综合运用各类资源,鼓励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同时,也将协同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管理办法,不断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为构建更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未来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