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成为推动工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从力控型并联机器人到重载六关节机器人,从装配线上的“神速手”到云端控制的类人服务,中国机器人企业正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引领着一场由“硬核科技”向“柔性智造”迈进的深刻变革。
前沿科技赋能:机器人创新亮点频现
在机器人技术最前沿的舞台上,创新高潮迭起。
非夕科技的**“玄晖”**并联机器人,堪称全球首款力控型创新典范。它并非追求极致的负载能力或复杂的运动轨迹,而是专注于工业场景对“力控”和“抗干扰能力”的苛刻要求。在抛光弯曲面板的演示中,即使人为晃动模拟干扰,玄晖的作业效率也丝毫未受影响,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非夕科技副总经理胡晓平对此解释道,玄晖正是基于公司在力控技术上的深厚积累,结合并联机器人简洁敏捷的特点,精准切入了此类高精度力控应用的痛点。
与此同时,成立20年的汇川技术也交出了亮眼成绩。其最新发布的220kg六关节重载机器人,彰显了其在核心部件自主研发上的卓越实力。作为全球少数具备机器人本体和核心部件(除减速机外几乎全部自制)生产能力的厂商,汇川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自主权。其新一代SCARA机器人IR-S7以其“移动迅速、装配精准”的特性,已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装配产线,对比上一代产品,运动效率提升20%以上,振动大幅降低。为匹配高速增长的需求,汇川技术在南京新建了机器人生产基地,未来总产能有望达到12万台/年,并计划在电子、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持续发力。
另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创新力量——达闼科技,则将目光投向了云端机器人。作为云端机器人领域的创造者、制造商和运营商,达闼科技正积极推动人形服务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在上海闵行区的生产基地,工作人员们正忙碌地组装这些智能的未来伙伴,预计不久的将来即可实现大规模量产。
柔性化趋势显著:应对多变市场需求
当前制造业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中“柔性化”成为显著特征。 这意味着生产设备需要能够快速适应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订单多变的市场环境。在这一趋势下,协作机器人等新兴机器人种类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节卡机器人副总裁常莉指出,协作机器人凭借其良好的通用性和柔性优势,迅速渗透到汽车零部件、3C电子等领域。以节卡在车灯螺丝锁付工艺段的应用为例,通过两台协作机器人组成柔性智能锁付方案,不仅实现了“寸土寸金”产线空间的最大化利用,更实现了人机共融的快速换产,将车灯总成每日完成量提升了近三倍,并在汽车车灯行业实现了千套级的复制。
非夕科技同样深入思考柔性化制造的未来。胡晓平表示,适应性强、具备极强误差容忍度、抗干扰能力和智能迁移能力的机器人,将是未来智能制造场景的发展方向。 非夕科技在上海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评选中入围的“汽车电子柔性产线自适应机器人项目”便是最佳例证。这条全球首条全自动汽车域控制器产线,完全无需人工干预,10台自适应机器人自主协同完成所有工序。面对不同型号产品订单,只需更换机器人末端工具和调整软件包设置,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换产。客户反馈显示,该产线良品率提升40%,维护成本降低50%,产线寿命提升50%,更实现了数倍的产线复用率,颠覆了传统产线模式。
资本市场助力:加速机器人产业腾飞
作为衡量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正显著上升。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预计将达到约492台/万人。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以汇川技术、沈阳新松、安徽埃夫特、哈尔滨博实、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正加速发展。
资本市场也正成为机器人企业加速壮大的助推器。 中金公司网站披露越疆机器人正接受IPO辅导,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结束辅导工作。 2022年12月, 节卡机器人也与国泰君安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 短期内两家协作机器人头部企业密集启动A股IPO,预示着协作机器人领域可能迎来一波“上市潮”。
据统计,2022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事件频繁,其中不乏大额融资:百万级12起,千万级110起,亿元级122起,全年披露融资金额总计高达400亿元至500亿元。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工业机器人将赋能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撬动万亿级市场空间。
中国机器人联盟副理事长孙志强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在资本的强力推动下,国产机器人技术研发实力有望迈入新台阶,将有力解决下游应用市场的更多制造痛点,持续提升我国智能制造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