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未来:机器人技术革新,赋能千行百业的新动能

   2025-09-15 工业品商城5
核心提示:这是一场机器人技术的盛宴,一次关于未来生产力演进的极致展现。一场前沿的博览会,打破了传统按机器人类型划分的展示模式,巧妙地构建了 “机器人+” 的应用场景生态。从制造业到农业,从商贸物流到医疗健康,十余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主题展区,辅以至关重要的关键零部件展区,共同勾勒出机器人技术如何渗透并重塑

 这是一场机器人技术的盛宴,一次关于未来生产力演进的极致展现。一场前沿的博览会,打破了传统按机器人类型划分的展示模式,巧妙地构建了 “机器人+” 的应用场景生态。从制造业到农业,从商贸物流到医疗健康,十余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主题展区,辅以至关重要的关键零部件展区,共同勾勒出机器人技术如何渗透并重塑我们世界的蓝图。160余家海内外机器人企业,携近600件展品亮相,其中更有 60 款全球首发的前沿技术,彰显了这项颠覆性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制造业的“进化”:从搬运工到智能大脑

 步入 “机器人+”制造业展区,眼前是一幅繁忙而有序的自动化景象:机械臂以精准的360度旋转,无死角地执行着自动灌装等任务,它们的动作自如流畅,每一次挥舞都充满了力量与智慧。近年来,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早已突破了汽车制造、金属加工等叱咤风风云多年的传统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光伏、锂电池等新兴战略性行业延伸。

 更令人瞩目的是,机器人的“技能树”正在急速“进化”。它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搬运、焊接等“体力活”,更能力及排产、质检等“脑力活”,甚至能够与人类操作员紧密协作,共同完成更加复杂和精密的任务。这种人机协同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释放了生产力的无限潜能。统计显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已广泛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中国更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宝座。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突破44.3万套,同比增长超过20%,装机量稳占全球半壁江山,显示出强大且蓬勃的发展势头。

智慧农业的“新绿”:机器人采摘番茄,测算产量

 当目光转向 “机器人+”农业展区,一座微型模拟温室番茄大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这里的“主角”,是一台多臂采摘机器人。它在棚内灵巧穿梭,一旦“识别”到成熟的番茄,便会精准定位,伸出机械臂,只需数秒便能轻松将其采摘。这台机器人不仅拥有“火眼金睛”——能够根据颜色判断果实的成熟度,更能“洞悉”果树的生长信息,甚至辅助估算产量。这仅仅是服务机器人拓展应用边界的冰山一角。2022年,我国服务机器人产量高达645.8万台,采摘、巡检、物流、陪伴……服务机器人正加速融入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让日常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专家指出,服务机器人近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尤其是语音理解和视觉识别能力的不断增强,让它们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服务人类的需求。

户外应用新突破:3D相机驱动机器人走向“阳光”

 博览会上,一款全场景通用型3D相机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相机的一大突破在于其强大的感知能力,不仅能够“看”到20米之远的物体,更能在强光等严苛的户外条件下,持续输出完整、精准的深度影像信息。过去,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由于“害怕”室外强光,其应用场景多局限于室内。而今,借助这款革新技术,机器人得以“走向户外”,在大型仓储、物流分拣、甚至是广阔的农业机械(如割草场景)中大展身手,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的市场边界。

特种机器人:守护安全,挑战极限

 特殊环境下的作业需求,是推动 特种机器人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本届博览会上,多款具备防灾救灾功能的特种机器人成为了备受瞩目的“明星”。

 中电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展示的一款 外骨骼机器人,凭借其精妙的设计,能够为操作者提供精准有力的助力。工作人员演示道:“借助这款外骨骼机器人,你只需稍微发力,手臂就能轻松抬起30公斤的重物。”该机器人基于仿生学与人机工程原理开发,能自动检测手部发力的细微变化,从而提供定制化的助力。这一创新技术,将在应急救援、物流搬运、甚至康复辅助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

核心技术驱动:创新链条的纵深发展

 专家们一致认为,机器人技术是连接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的关键“桥梁”。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智能化、网联化、柔性化制造正加速推进,机器人技术的“撬动”作用,不仅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更有望为产业开辟全新领域和赛道,孕育新的发展动能和竞争优势。

创新驱动,产业链的协同构建

 我国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出向中高端迈进的强劲趋势,部分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打破壁垒,挺进高端制造: 在沈阳,新松机器人汽车点焊工作站的4台工业机器人,正以精湛的技艺在汽车骨架上“点燃”焊花。马骋,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业经理介绍,汽车焊装线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长期以来被国外品牌垄断。然而,凭借自主研发的创新性控制与软件系统,新松机器人在点焊效果和效率上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近百台机器人已成功进入多家国内知名汽车制造商的生产线,标志着国产高端机器人迈出了坚实一步。

• 抢占新兴市场,光伏产业的“智慧之手”: 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台,6轴工业机器人在光伏行业的应用引人注目。在硅片加工中,有一种名为“花篮”的载具,机器人需要将硅片放入其中,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生产。然而,极薄易碎的硅片对抓取的精度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损伤。埃夫特公司的研发人员迎难而上,开发出更灵活、更精准的机器人,赢得了光伏厂商的青睐,助力了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 柔性抓取,解锁更多“不可能”: 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一款具有“柔性抓取”能力的机器人夹具吸引了众多目光。它能够精确控制夹持力度,已成功应用于月饼生产、生鲜加工等对物品形状和质地要求极高的行业。传统吸盘、气缸等夹具难以满足异形、易损物品的分拣和包装需求。而这家公司利用弹性体材料技术,突破了柔性物体安全无损抓取和搬运的难题,极大地拓宽了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应用牵引,推动高质量发展

 “有了这颗‘心脏’,机械臂更加灵活。”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高精密减速机一直备受关注。一款自主研发的减速机产品在本届博览会上备受青睐,标志着在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零部件上,国内厂商取得了重要突破。

 近年来,我国厂商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也取得了诸多进展,机器人的国产化率稳步提升。谐波减速器、旋转矢量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已成功进入国际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机器人在相关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充分证明了创新驱动的成效。

 然而,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正视短板。在材料、加工工艺等基础研发领域,仍需加大投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提升核心部件和软件的国产化水平,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同时,也需“锻长板”。我国机器人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发展路径,深度挖掘优势行业需求,带动了技术突破、产品迭代升级和产业规模的扩张。专家一致认为,应继续发挥“应用牵引”的战略作用,努力将巨大的市场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塑造新的发展动能,赢取未来产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