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3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深度剖析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现状,既指出了其在新技术、新业态驱动下孕育的新生机和巨大发展机遇,也毫不回避地揭示了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痛点与挑战,如技术基础薄弱、产品体系化不足、供需融合度低以及产业生态不健全等。
工业软件: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大脑”
作为工业技术和知识的程序化封装,工业软件已成为现代工业的“大脑”,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工业领域的核心环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工业软件的作用愈发凸显,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识。
向好势头不减,国产份额仍需突破
报告显示,我国工业软件产业正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势头。2022年,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共实现收入240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已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这一势头得以延续,收入达1247亿元,同比增长12.8%。
资本市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2022年,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广立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工业软件企业成功上市,近170家机构和投资者积极布局这一赛道,显示出对中国工业软件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
挑战依然严峻:技术瓶颈与生态短板
然而,成绩的背后,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威伟坦言:“总体看来,我国工业软件基础仍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企业小、产业弱的特征依旧明显,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提升。”
具体到细分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副所长王蕴辉指出:
• 研发设计类软件: 核心技术差距较大,国产软件市场占有率不足10%,仍处于技术导入的推广及市场培育的成长期。
• 生产制造类软件: 在高精尖控制领域,国外产品占据绝对优势,国产软件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市场。
• 经营管理及运维服务类软件: 国产软件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但仍需在高端化、智能化方面进一步突破。
机遇与政策双轮驱动,应用场景沃土待耕
尽管面临挑战,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却非常显著:
1. 国家战略高度重视: 《"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工业软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 地方转型升级推力: 江苏的"智转数改"、上海的"工赋上海"、广东的"制造业当家"等地方性政策,为工业软件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3. 丰富的应用场景: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门类体系,中国拥有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77%的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这些都为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积累了天然的“沃土”。
4. 新兴技术赋能: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工业软件的智能化、高效化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破局之路:基础、应用、生态协同发展
《报告》为我国工业软件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要从筑基础、促应用、强链条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体系化协同发展,并以需求为牵引:
• 筑牢技术根基: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 necks”问题,提升国产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能力。
• 加速应用培育: 重点在于“应用是未来我国工业软件发展的一个关键核心。” 这意味着需要加快应用生态的培育,并大胆开放真实的工业应用场景。正如王蕴辉所言,“好的软件是用出来的,特别是工业软件,必须和我们的工业应用场景相结合。”
• 强化产业链条: 明确工业软件的推广路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协同,形成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产业生态。
展望未来:从“软件弱”到“软件强”的坚实步伐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庞大的应用场景优势,强化产业生态协同,中国工业软件必将加速前行,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提供坚实的软件支撑,最终实现从“软件弱”到“软件强”的伟大 Le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