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在标识解析体系的完善、5G融合应用的深入以及标准规范的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产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标识解析体系日益完善,注册总量突破2000亿
体系建成: 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于11月全面建成,形成了以国家顶级节点为中枢,上联国际根节点,下联二级节点及企业节点的完备体系。
规模增长: 标识注册总量已超过2000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0%,显示出强大的应用活力。
主动标识载体部署: 截至2022年9月29日,已完成面向热力、燃气、装备制造、新零售终端、智能模具、工业电子雷管等领域的1041万枚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如北京热力、中国燃气、徐工信息等企业广泛参与。
“MA”标识体系纳入国家体系: 中关村工信二维码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MA”标识体系正式纳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该体系是ISO/IEC 15459对象唯一标识的组成部分,支持多种标识载体,为实体和数字世界的对象提供全球唯一标识。
2. “5G+工业互联网”驶入快车道,全连接工厂成为新焦点
政策支持: 5G被视为驱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全国31个省(区、市)均制定了5G相关政策,其中80%以上的地区明确支持工业互联网方向。 北京、山西、辽宁、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宁夏等9个地区更是出台了“5G+工业互联网”专栏政策。
顶层设计完善: 工信部于今年9月印发《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万家企业开展5G全连接工厂建设,打造1000个分类分级、特色鲜明的工厂,并重点建设100个标杆工厂,推动5G融合应用纵深发展。 “5G全连接工厂”将成为未来高端数字化企业改造的重要目标。
应用成果显著: 《2022中国“5G+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已超过4000个,覆盖41个国民经济大类,并形成了20个典型应用场景(如采矿、装备、电力等)。 “5G全连接工厂”种子项目中,工业设备5G连接率超过60%的项目占比超一半,标志着“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任务已高质量完成。
3. 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大年,多项“首个”标准诞生
标准规范的缺失一直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难关。 2022年,中国在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诞生了多项“首个”标准:
平台应用标准: 工业互联网平台领域发布了首批国家标准——GB/T 41870-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企业应用水平与绩效评价》和GB/T 23031.1-2022《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 前者旨在引导企业通过评价发现应用瓶颈,后者则明确了企业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通用方法,已在全国31个省市、300余个城市、80余个细分行业的3万余家企业开展应用验证。
网络架构标准: 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领域迎来了首个国家标准——GB/T 42021-2022《工业互联网总体网络架构》。 该标准规范了工业互联网工厂内、工厂外网络架构的目标和功能要求,并提出了实施框架和安全要求。
时间敏感网络(TSN)行业标准: 国内首个时间敏感网络行业标准——YD/T 4134-2022《工业互联网 时间敏感网络需求及场景》发布,描述了TSN的总体特征、需求及适用场景,为TSN网络规划、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国际标准突破: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国际标准——《面向工业自动化应用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功能架构》。 该标准首次规范了工业互联网系统的端边云架构,填补了国际标准空白,凸显了中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综上所述,2022年是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核心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推广和关键标准制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构建更强大、更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