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个性化时代浪潮的涌动,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为了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构建更灵活、更智能的生产体系,这促使着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向智能工厂模式转型。而要实现这一转型,打破封闭、实现开放互联成为关键。
封闭的困局: 阻碍互联互通的“信息孤岛”
长期以来,工业自动化领域一直面临着“信息孤岛”的困境。传统的PLC/DCS等工业自动化系统,由于其封闭性和专用性,导致设备之间的交互、兼容和协同困难重重。不同控制器之间的协议难以统一,软件硬件深度绑定、软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使得不同厂商的硬件设备难以互联互通。对于老旧设备,其控制系统维护和升级成本更是高昂,难以满足现代生产的需求。
这种封闭性不仅限制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也阻碍了IT技术与OT(Operational Technology,运营技术)的深度融合。在当今IT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封闭性极大地阻碍了自动化控制软件的升级迁移,使得工业互联网的应用难以实现。
拥抱开放: 迎接工业自动化的“新生”
万物互联时代,开放的自动化生态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必由之路。要实现IT与OT的融合,必须打破传统的壁垒,彻底自我革新,融入到开放的生态环境中。
开放的自动化生态的核心在于标准化和资源共享。通过制定行业标准,为工业自动化提供商创造了良好的兼容性和合作基础,同时也为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成本优势。
要实现工控系统的开放性,一个关键的举措是建立自动化领域的行业标准。IEC61131-3标准虽然在PLC编程语言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分布式控制方面的应用效率较低。而IEC61499标准则提供了一种基于事件触发功能块的可执行系统级建模语言,它解决了不同厂商设备间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问题,实现了软件和硬件的独立性,为构建开放互联的工业自动化系统提供了技术基础。
开放的曙光: 工业自动化平台加速转型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致力于打破传统工业设备的封闭性,推出开放式工业自动化平台。
例如,台达推出的思图平台DIAStudio,作为一体化开发平台,颠覆了传统的封闭式开发模式,可以帮助设备开发者快速完成对台达自动化产品的选型、参数设定、联网调试等操作,缩短系统配置时间。
博世力士乐推出的全新ctrlX AUTOMATION,则通过消除机器控制系统、IT和物联网之间的传统界限,借助开放标准和先进的物联网连接技术,有效减少了工程调试时间和工作量。
施耐德电气推出的EcoStruxure™ Automation Expert,是一款基于IEC61499标准的开放自动化平台,通过软件硬件解耦,切实解决了厂商之间应用软件的可移植性、可配置性和互操作性问题,促进了工程设计与运营领域的效率跃升。
展望未来: 共建开放互联的智能工厂
开放互联是工业自动化的未来趋势,也是制造业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驱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开放进程将持续加速,企业将能够构建更加灵活、高效、智能的生产体系。
通过拥抱开放标准、采用开放式自动化平台,企业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开放的自动化生态也将促进技术创新,加速IT与OT的融合,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开放互联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只有拥抱开放,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