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高端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其国产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工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和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高端数控机床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既是挑战,更是巨大的国产替代机遇。
进口依赖下的巨大替代空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中国低档和中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分别为82%和65%,显示出较好的本土化能力。然而,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却仅为6%,这意味着94%的高端需求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这种严重的依赖性在数据上得到了印证:2021年中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高达74.6亿美元,同比增长20.4%。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且迫切。
“自主可控”的突围之路:立足核心部件
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之路,其核心在于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数控机床的核心部件主要包括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如主轴、滚动部件、刀塔等)。长期以来,这两个产业链的基础薄弱,对进口的依赖导致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进程缓慢。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在这些核心部件领域的“自主可控”路径正逐渐明晰:
1. 数控系统: 国内企业如科德数控、华中数控等,在技术实力上正逐步向海外龙头企业靠拢。这意味着在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方面,国产化正在迎头赶上,为整机性能的提升奠定基础。
2. 功能部件: 这一领域正呈现出多方合力的发展态势。
1. 主机厂积极布局自制: 越来越多的机床主机厂开始认识到关键功能部件自制的重要性,通过内部研发或并购整合,提升核心部件的自主生产能力。这有助于缩短供应链,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成本控制能力。
2. 政策扶持与基金投资: 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下,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的加持下,功能部件产业链有望加速成熟。资金的注入将有力支持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产业化进程,从而改变其基础薄弱的局面。
综合来看,通过在数控系统和关键功能部件等核心环节的突破,中国高端机床的“自主可控”之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资金加码,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机床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高强度、长期性的研发投入是其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机床企业的研发费用率中枢约为5%,这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例如,科德数控在政府补助支持下,其2021年剔除政府补助的研发费用率高达28.62%,远高于行业中枢,充分体现了高研发投入对强化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性。
令人鼓舞的是,资金层面正迎来积极变化:
1. 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积极投资: 国家层面设立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正在积极投资机床产业链的相关公司。这为机床企业的研发、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2. 机床ETF获批: 2023年9月18日,华夏中证机床ETF和国泰中证机床ETF获得证监会批复。这是资本市场对机床产业的直接肯定和有力支持,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金将通过ETF流入机床产业链。
这些资金的注入将带来多重积极影响:
• 推动主机厂加大研发投入: 充足的资金流将鼓励主机厂在技术升级、功能部件自制等方面持续加码,加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 加速核心部件供应链成熟: 投资不仅覆盖主机厂,也延伸到机床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部件企业。这将有助于这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形成更加健全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展望:
在国家战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以及资本市场加码的多重利好推动下,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替代进程有望显著加速。随着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主机厂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中国将逐步摆脱对进口高端数控机床的过度依赖,为实现真正的“中国智造”奠定坚实基础。